齡的外孫不能從最低年級讀起。最低年級是10年級預備班,然後再上升到9年級、8年級等等。他將薩特帶到蒙田公立學校,對校長說,這孩子天分極高,已經寫了不少東西,應該直接上高年級。校長讓薩特直接上8年級。但過了兩天,校長通知施韋澤,因為基礎太差,他的外孫還是隻有從最低年級讀起。校長同時還給他看了薩特作的一張聽寫測試卷,上面全是拼寫錯誤,幾乎沒有一個詞是對的。
施韋澤為此同校長大吵了一通,要求校長收回成命,但遭到拒絕。一氣之下,他讓薩特退了學,請老師在家給外孫上課。就這樣,薩特接觸同齡人的時間被推遲了幾年。這一境況對薩特一生有很大影響。
這一影響首先表現為不合群。薩特很難融入同齡人的群體中。薩特在自傳中描述了當時的情狀。當他和母親在巴黎盧森堡公園散步時,可以看到一群群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但他只有用羨慕的眼神在一旁看著,卻不敢上前參加進去。而孩子們誰都沒有理睬他,誰都不知道他是個天才和英雄(像他自己想象的那樣)。這一時刻,他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地位:他是一個可憐蟲,一個誰都不要的可憐蟲!
安娜…瑪麗覺察到兒子的困窘境況,想催促他參加進去,就故意裝出不耐煩的樣子說:“你這個傻瓜還楞著幹什麼,還不過去問問他們願不願意跟你玩!”而薩特卻倔強地搖搖頭,不過去。
看到硬趕他去不行,安娜…瑪麗又指了指旁邊幾個一邊織毛線一邊看孩子玩的女人,低聲問:“我去跟他們的母親說一下吧?”薩特更加急了,堅決不讓母親去問。他趕緊走開,在公園裡轉了一圈,最終也沒能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其實這時他心裡特別想參加進去,只是出於一種莫名其妙的自尊而不肯去求他們。
這種不合群的經歷對於薩特以後生活的影響也是極大的。成年後他在性格上有一個特點:凡事不願求人,哪怕像問路這樣的小事也不願求人。在與同性朋友的關係中,他始終有一種距離感。別人有什麼事情找他幫忙,他會盡力去做;但他不希望有什麼事情去求他們。也許兒時遇到的困窘仍然在潛意識中對他起著作用,他不希望自己再遭受同樣的尷尬。
直到10歲薩特才進入亨利四世公立學校。在進校的第一天,他就很自然地融入班集體之中,同孩子們打成一片,連他自己也感到奇怪,事情竟這樣容易和簡單。在這個學校,薩特認識了他一生中唯一有著真正深厚友情的同性朋友。
那時他班上一個同學剛剛病死不久。這個同學叫貝納爾,因為身體不好,總是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不參加同學們的活動,但笑咪咪地看著大家打鬧。他成績全班第一,性情和善,說話慢條斯理。他很小就死了父親,家境貧寒,靠母親做裁縫為生。由於這一切,全班同學都十分喜歡貝納爾。所以當他去世時,全班40個同學都聚集在他的棺材前痛哭,他的墳墓上佈滿了同學們送的鮮花。
就在貝納爾去世幾個星期後,這天班上正上拉丁文課,門房帶著一個孩子走了進來,他就是死去不久的貝納爾。他向老師敬了一個禮,就坐在一個空座上聽起課來。同學們都驚呆了:這孩子戴著貝納爾戴過的鐵框眼鏡,也像貝納爾那樣圍著一條厚厚的圍巾,他也有一個鉤鼻子,也跟貝納爾一樣怕冷。於是大家都斷定他就是貝納爾。正在上課的迪裡先生大概也跟同學們一樣驚詫,不禁停下課來,一邊大口喘著氣,一邊問這個學生的情況。
()好看的txt電子書
這個學生回答道:“我姓尼贊,叫保爾─伊夫,是包飯生,工程師的兒子。”同學們這時才醒悟過來,來者不過是長得跟死去的貝納爾相似而已。
下課後薩特主動接近這個活過來的“貝納爾”,很快他們成了好朋友。薩特發現,雖然猛一看尼贊跟貝納爾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