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公子何須介懷?待俺老孟殺將過去,擒了對面的主帥即是!”
這一番話,說得帥帳內諸將領興致高昂,而同時卻也叫公子衛瑜苦笑不已。
沒辦法,包括孟賁在內,帥帳內很多將領都是遊俠出身,別說沒念過什麼兵書,甚至有些人連字都認不得幾個,只是憑著勇武熱忱,才被提拔為將領能指望他們想出什麼克敵的妙計麼?
當然,縱使是遊俠出身的將領當中,也並非個個都是目不識丁,就比如夏育,他就是一個懂得如何用兵的合格將領但也只能說合格,卻也談不上優秀。
在會議後,夏育私底下對衛瑜說道:“西軍強盛,當另想辦法,不宜正面交鋒。”
不得不說,遊俠出身的夏育能說出這番理智的話,實在不易。
要知道,衛國的遊俠很多都是那種為了達成目的毫不戀惜性命的豪士,正因為如此,衛國遊俠曾在韓將司馬尚手中吃了大虧。
當年衛瑜與韓將司馬尚的交鋒,由於衛國遊俠不清楚韓軍的實力,盲目地發動進攻,以至於死傷慘重想想也是,身穿布衣、僅僅提著一柄單劍的遊俠們,如何招架地住韓軍的弩矢?
在這種大規模軍團戰爭中,個人的武力實在是渺小了,韓將司馬尚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用血淋淋的例子讓衛國的遊俠們領悟一個道理:單逞匹夫之勇,只會讓你在戰場上死地更快,且死地毫無價值。
自那之後,衛瑜麾下軍隊中的遊俠們,這才老實下來,像尋常士卒那樣身披甲冑、手持盾牌作戰,雖然不適應,但總好過被區區一支箭矢就輕易奪走了性命。
而衛國的軍隊,雖然遠遠不如韓**隊,但對於成軍不久的東軍而言,亦是極大的威脅。
“你說的不錯。”
聽了夏育的話,衛瑜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他沒有自大到認為麾下軍隊能夠擊敗西軍那可是他衛國的正規軍!
而就在這時,有士卒進帳來稟報道:“西邊的軍隊,有人送來了這封書信,說是交給公子您。”
衛公子瑜接過書信看了一眼落款,卻見上面寫著檀淵侯三個字。
輕吸一口氣,他喃喃說道:“檀淵侯衛振……”
檀淵侯衛振,乃是受封檀淵的邑侯,同時也是執掌檀淵軍的衛氏王貴,此人即是衛王費的堂弟,也是衛公子瑜的堂叔,在衛國頗有威望,且口碑不壞。
不過話說回來,衛國的衛氏王族,其實性格普遍溫良,幾乎沒有兇暴、殘忍的王貴子弟就像衛王費那樣,你可以說他昏昧平庸,是個昏君,但你不能說他是個暴君,因為他在位期間,也並未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
至少,若跟楚國那些將平民視為草芥的貴族比起來,衛國的貴族,簡直就是謙謙君子的典範。
這大概是衛國的本地文化導致衛國、宋國,包括梁國,這幾個國家曾是仁義士俠思想的發源地,所謂的仁義士俠,即是指忠誠、抱不平等等,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士為知己者死等等,皆歸入這個範疇。
正是這個原因,至今衛國有許多抱持著仁俠精神的遊俠,他們鋤強扶弱、劫富濟貧,雖雙手沾滿鮮血卻也無愧於良心,甚至於在國家需要他們時,義不容辭地投身於衛公子瑜麾下,哪怕戰死沙場亦毫無後悔。
宋郡的北亳軍,之前為何得到宋郡境內大多數宋民以及貴族的暗中支援?事實上亦有這方面的原因。
拆開書信瞅了兩眼,公子衛瑜先是眉頭微皺,但隨後,雙眉則逐漸舒展開來。
原來,檀淵侯衛振的這封書信,是希望勸說他衛瑜‘迷途知返’,命麾下軍卒放棄抵抗,跟隨其前往濮陽,當面向衛王費告罪。
雖然衛瑜不太喜歡檀淵侯衛振在信中那彷彿控訴、斥責般的語氣,但他也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