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極品漢白玉> 第135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5部分 (2 / 4)

的喜劇並不難演,但缺少一個能像周星馳一樣堅持的演員,隨著星仔眼角皺紋的增加,香港真正的無厘頭同樣可能成為一種歷史。

李連杰的外走使得香港多年沒有一部像樣的武俠片問世,古天樂、鄭伊健、謝霆鋒主演的《蜀山傳》、《華英雄》以及星仔的《功夫》成為電腦特技的“俘虜”,本有望成其接班人的趙文卓和吳京已完全轉投到電視劇領域,在《風雲》、《少林武王》這樣的連續劇中不思進取。

相比男演員的無人接班,女演員方面情形更為殘酷,女明星面臨嚴重的缺失。自梅姐因病仙逝,青霞息影從夫,關芝林無心戀戰,張曼玉處於半休狀態以來,沒有一個女明星能單獨成就一部重量級的影片。目前接片最多的陳慧琳、楊千華、梁詠琪、鄭秀文,都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但透過銀屏形象,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他們真實的身分:歌星。仔細算來,張柏芝和林嘉欣是最為專業也具有代表性的女演員,但她們近年的演出完全融合在香港電影爛片的洪流之中,沒能樹立起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經典形象。那麼,還有誰呢?還有一對當紅的Tins,嘿嘿,別逗了,她倆也算演員?!尤其當看到蔡卓妍可愛的笑容時,就忍不住的笑:她的笑分明是演戲時飾掩不住內心的嬉笑,也就是說,她連最起碼的表演基礎都不具備。當然,嚴俊也不會就此去否定她們,只不過覺得她們適合她們的樂天派歌唱組合,若一定要演戲,還是得先磨練、磨練。

沒有優秀的劇本,沒有認真的製作,沒有精心的策劃,導致香港的一些演技實力派演員也不得不在爛片出演角色,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混口飯吃”。

比如,劉青雲在《窈窕淑女》、《煎釀三寶》,曾志偉在《精裝追女仔2004》,吳鎮宇在《飛俠小白龍》,林子祥、譚詠在《六壯士》,就連甄子丹也要在《戀情告急》中出演一個毫無意義的角色,梁朝偉更是混在《韓城攻略》裡成為純粹搞笑的“小丑”。此為人才之失。

再說經典之失,講到經典,總會想起那份屬於香港的輝煌:邵氏一統天下後的“銀海爭霸”,雙龍雙週的廣泛影響,吳宇森、徐克如雷貫耳的名號,《英雄本色》、《辣手神探》、《喋血雙雄》、《無名家族》、《龍騰四海》、《豪》、《五億探長雷洛》、《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黃飛鴻》、《賭神》、《賭聖》、《賭俠》一樁樁一幕幕永垂影史。

此後數年,雖然也有《暗花》、《pTu》、等經典的“銀河影像”,但香港觀眾更離不開的是成龍每年一度的“賀歲”;是看著王家衛是否可能又仗著哪一個或兩個大明星擺出個什麼姿態,遐想周星馳或會再給人們怎樣的一個“無厘頭”;當然還有撐起腳尖爭看周潤從洛杉磯飛回香港在記者會上露出他那招牌式綻開的笑,然後,……

最後來說經濟之失,這一點其實在市場之失中已暴露無疑。失去外埠市場原有的雄厚支撐,香港電影就沒有足夠的收入或資金投入作後盾,必然地令其難以再從容地自我調節,不再擁有資金良性迴圈。例如。過去一部擁有明星號召力地電影臺灣地區#7400—500萬(港元下同)甚至更多。就算一部普通電影也可賣到100—120。但到了90代地中期開始。臺灣行片商竟壓價壓低到只有新臺幣地30萬。折算港元不到7萬場是難以養活香港電影地。一句話。也就是香港電影能夠迴旋地餘地已經很狹小了。這就直接導致香港電影先是從量方面減少。不可避免地在質上造成影響也就成了必然。例如。按80年代平均每年拍攝影片大約維持在200左右。但到了90代特別是90年代地中後期產量逐年遞減。如1996年。上映地港產片仍有103。但到了1997年便猛下降到只有80部。減少了二成多。之後每年都在80部到90部左右徘徊(注:1998年產8年年產90。以上數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