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師,學徒工則是本地培養,這幾年裡慢慢發展,也算是逐漸起步,靠著低廉的價格和適中的質量在直隸、三省佔據著很不錯的市場。
宋彪跟著張弼士在紡織廠裡參觀了一番。在那些轟鳴的機械裝置之間轉了一圈,有很多東西都是他沒有看明白的。因為大規模從美法進口機械裝置,這些裝置都是目前最先進。一部分甚至採用交流電機動力,機器轉速極高,咔咔咔噠噠噠,有橫向轉動,有上下翻滾的,特別是那些紡織機。數千根織頭不斷快速起伏編織,本地工人忙碌的在機械間作業,彷彿是冒著非常大的風險。
雖然機械的原理都是很簡單,但在具體的設計上。此時的紡織機器都是經過一百年的逐步改進才發展起來的,設計上高度複雜,考慮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和需求,以至於乍看的時候連宋彪都感到非常頭痛。…;
站在這個大工廠裡,宋彪就不得不感嘆人力的時代和手工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就是大工業之時,跟不上這個步伐就肯定是落後的國家。
兩千萬銀圓投資規模的紡織廠即便是在美國也屬於中型紡織廠,但在美國,這樣規模的工廠很多,而在中國。目前還只有兩家,另一家是同樣位於瀋陽新區的遠東紡織總廠。
雖然說上海紡織局的累計投資規模,考慮白銀逐步貶值的速率,加起來也不低於目前的兩千萬銀圓,可那種官辦廠的投資剋扣和虛浮偽報加起來,估計最多也只有幾百萬的經費是落實到了實處。
在工廠裡參觀了一圈,宋彪就和張弼士在廠區裡的林蔭路里散步,邊走邊談,詢問裕昌紡織總廠的現狀。
交談片刻。宋彪就頗有感懷的張弼士說道:“民族工業想要崛起談何容易,裝置好買,工人卻難培養,我看你這裡的工人大多都很年輕,凡事都要請外國技師協助,可想你這個廠子辦起來也不容易。”
張弼士唉了一聲,道:“以前在南洋多半是做生意,開過錫礦,經辦過輪船公司,多辦墾殖園,糖廠和橡膠廠也都辦過,唯獨此次的紡織廠最困難,只是不知道潘斯熾在瀋陽新區辦理的遠東紡織總廠情況如何?我聽說他那裡多半都是用俄國技工,成本雖高,進展倒是順利。”
宋彪道:“潘斯熾從上海招攬了一些熟練工人和技師,又和俄國商人合股辦了一家分廠,再加上自己多招募俄國技工,經營的自然是要順利一些。他去年辦了一家瀋陽紡織技術學校,就在本地培養技工,效果不錯。他那邊倒是順利,賺錢是肯定的,可也並無太多利潤。一來日本在我國市場一貫採取低價策略,部分種類的價格甚至低於紡織總廠的成本價,日本在他們的機械早已購置,工人熟練,生產效率高,關稅又低,加上從朝鮮收購棉花的成本低,價格自然低,我們現在一半技師、技工都是高價聘請來的,加上染料都要進口,確實是很吃虧。其二,咱們的工人培養起來艱難,往往一兩年才能出師,精通機械的技師太少,全部倚仗洋人,洋人技師磨洋工的現象很是普遍,經常無緣無故拖沓幾個月不能開工,幾十臺機器停在那裡。”
張弼士也只能是同樣的感嘆一聲,道:“大人所言甚是啊,在國內操辦實業不易,在東三省已經算是不錯了,此次投資紡織業幾乎是我半壁身價在此,好在很多事情都是遠東商行和東三省各地衙門置辦,比如說紡織學校的大量設立,新棉種的推廣,鐵路的修建,電廠各方面都已經算是完善了。我目前感覺只要能熬過最艱難的眼前三年,東三省的紡織業就大有可為,可惜直隸的苛捐雜稅太重,以至於直隸的棉價過高,棉價高,利潤薄,農民不肯種,否則坐鎮兩地收棉,錦州的紡織業絕對是將大有可為的。即便如此,我依然以為中國紡織業的希望在東三省,而東三省的紡織業則在錦州。“
宋彪點頭同意,道:“你說的極對啊。”
張弼士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