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國感到擔憂的派出密使前來遊說,希望帝國繼續保持現在的情況。
在歐戰的南線戰場,帝國已經在戰爭中證明了中國陸軍的作戰水平,即便是面對奧匈帝國的部隊也保持著一定的優勢,一旦超過兩百萬規模的帝國陸軍湧入歐洲戰場,對德奧同盟而言簡直是最糟糕的訊息。
身為皇帝和帝國中央國防軍最高總司令,宋彪並不想和別人解釋,在命令海陸兩軍繼續增編後,他很隱秘的安排一等參謀官郭玉遲組建北方參謀局。從事高度保密的作戰調查和備戰,自己則在宣政園裡過著一種近乎是離群索居的生活,一個人寂靜的盤算所有的作戰細節。
蘇俄紅軍在城裡初期的作戰實力並不是很強,但也不差,其能擊敗白俄軍隊主要是因為白軍過於分散和缺乏統一的指揮。而紅軍士兵的革命意志也確實是很高漲。…;
對帝國中央陸軍而言,擊敗蘇俄紅軍的最大障礙就是極端寒冷的天氣,特別是在這種極端寒冷天氣下的物資運輸和補給問題。
為了儘可能的讓北征的部隊在那時做好準備,宋彪在烏里雅蘇臺、庫倫、呼倫貝爾、佳木斯建立四大集訓中心,將多支主力部隊和52個新編團調至這一帶進行長期集訓,南方士兵則抽調到察哈爾、山西和陝北地區集訓。
在他的計劃中。最重要的集訓地顯然是庫倫,因為從這裡出兵就能迅速切斷俄國遠東鐵路,逼迫蘇俄紅軍遠征到西伯利亞和貝加爾地區同中央陸軍決戰。
宋彪從來不打無把握的仗,他準備親自在最寒冷的季節去蒙古最北端的地區體驗嚴寒,觀察布里亞特人和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此建立一套全新的後勤補給體系。
不同的氣候環境和不同的地區,軍事的補給就有著不同的特點,不管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沒有充分的考慮到這一點,與其說他們敗給了俄國和寒冷的天氣,不如說他們失敗於寒冷地區的軍事後勤工作。
在此之前,宋彪提前派遣北方參謀局的多批次情報人員,深入俄國蒐集更為完整的軍事資料和所需要的各種資訊,調查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和特徵,以及當地經濟情況、人口和地圖資料。
有很多問題都是小問題,卻可能讓百萬陸軍毀於一旦,比如說凍土層融化之後,火炮應該如何大距離的移動,是要將車輪加寬加粗,還是要使用更大的木質輪胎,或者是用其他的什麼方式拖動?
比如說幾月份的氣候是最不適合行軍作戰的,幾月份開始冰雪融化,草原也會變得泥濘,哪一個地區是冬天能去,夏天不能去,哪一個地區是夏天能去,冬天不能去。
一個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導致嚴重到無法解決的問題。
戰爭就是這樣,只要你犯錯,敵軍就有機會擊敗你,無論雙方的實力差距大小。
在宋彪秘密進行對蘇俄的作戰準備時,英法等協約國卻在翹首以盼中國繼續增兵歐洲,雙方都是在半斤八兩的水平,誰也無法擊敗對手,在各國看來,中國還是一個很二流的國家,但在這個時候卻有可能徹底壓垮德奧同盟國陣營。
在德國派遣密使遊說的同時,英法也派出各自的外交大臣親赴北京。希望能夠勸說中國立刻的派出更多部隊參加歐戰。
曾經擔任過首相的英國保守黨領袖貝爾福侯爵在1916年的8月中旬以大英帝國外交大臣的職務抵達中國,並在8月27日傍晚時分到了北京城,英國此時主要是自由黨組成的戰時內閣執政,但為了防止保守黨扯後腿而採取聯合執政的方式,並且將保守黨猛烈反對的海軍大臣丘吉爾撤職,即便如此,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侯爵在戰時內閣中也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士。自由黨的阿斯奎斯首相以為這樣的安排會是一個很巧妙的抉擇,既給足了中國這種二流愚昧帝國的面子,又在大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