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山隊伍大步前進,不久就進入了荒涼而漫長的拉曲河谷,拉曲河谷有些狹窄和崎嶇,漫長的轉經道上回響著轉山者強勁有力的腳步聲。
河谷兩岸的群山高聳入雲,爭相簇擁著岡仁波齊,人行走在峽谷中顯得異常渺小,猶如河灘上的無數塊石頭。
進入峽谷不久,在峽谷的左手方向峭壁上有一座寺廟叫曲古寺,建於13世紀。曲古寺海拔4860米。原稱“聶布日宗”,由瑜伽行者念欽所建,又由於該寺主供自形無量壽佛石雕像,故稱為“曲古寺”。是轉山經過的第一座寺廟,岡仁波齊峰就在其對面。
這裡的海拔是4820米,峭壁下就是拉曲河,跨過河上的小橋可以爬上這座懸空寺。寺中神壇上方有一座尊貴的塑像叫曲古,來自印度,據說會開口說話。從這裡能夠看到岡仁波齊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西壁,其三角型的冰壁猶如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佛像。
五個人沿著拉曲河谷冰凍的河床行走,道上隨處可見壯觀的瑪尼石,有單塊石頭疊加起來的石柱、有無數的石柱組成的石柱陣群、有雕刻六字真言的石塊堆砌的石堆,這些石頭都被人為地注入了靈性和祈福願望。
連續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寧萱兒和孫麗的體力開始下滑,行進速度明顯下降,呼吸變得急促。
不遠的地方出現了一些帳篷和牧民房屋,帳篷內燈火明亮,裡面的人正在喝酥油茶和吃泡麵。看樣子是轉山的群眾在此補給能量,休整待發。
他們各自吃了一些乾糧,想再多歇歇,老曾催著上路。
寧萱兒心裡明白,再坐下去恐怕就走不動了。
大家相互鼓勵繼續前行。
走出補給點,腳下的路開始陡增直上,行走變得無比艱難。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叩長頭的藏民,他穿著厚厚的棉衣,整個人都被包裹得嚴嚴實實,腳下步伐有力,是其他人前行的動力。
路越走越長,走過一個山口又會出現新的山口,彷彿永遠也走不到盡頭,整個轉山路程55公里,他們只行進了三分之一。
快到大橋的位置時,突然從遠處傳來一陣陣巨響,穆野還沒有搞清楚是怎麼回事,只見和他們一起行走的兩名轉山者已經跑到一塊巨石前蹲下。
\"大家趕緊蹲下。”老曾大吼一聲,然後也蹲在巨石下。
穆野,鄧曹,孫麗和寧萱兒見情況也趕緊跟過去蹲下,穆野問老曾怎麼回事,老曾說馬上會有大風。
剛說完話一陣颶風就從他們頭頂吹了過來,幸虧有大石頭遮擋,幾人四周的小石頭被風吹得在地上不停的翻滾,發出刷刷的聲音。
很快狂風停了下來,眾人都站起來,狂風過後一切又恢復了平靜,沒有人受傷。
眾人仰望神山,岡仁波齊左側被太陽照得金光閃閃,右側白色冰帽散發著鏡子般的光芒。如此震撼人心的美景只有最有福氣之人才能親臨一睹,這些轉山的人都是與岡仁波齊有緣之人,得到了岡仁波齊的庇佑才一路順利到達這裡。
穆野看見轉山的藏民們雙手合十,舉過頭頂,放於胸前,五體投地,舉行了跪拜大禮,祈禱偉大神聖的岡仁波齊能保佑他們順利翻越卓瑪拉山,圓滿完成這次超越精神之旅。
穆野幾人也跟著藏民再次跪拜。
從哲熱寺到卓瑪拉一段十公里路程大部分是爬坡,每翻越一個較大坡度斜坡後,會出現數百米平緩路面,經歷了陡坡的痛苦折磨後,再到平緩路面上就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沿途陡峭山坡由巨大山體構成,在億萬年前喜馬拉雅運動抬升力作用下,形成了今天的地質形態。
一路上怪石嶙峋,山體支離破碎,一看就是巨大冷熱溫差造成山體崩塌解體的結果。
在亂石叢中每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