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就於同年十一月病逝了。
至此楊家的男人們大都為國捐軀,後代所剩無幾,尤其在楊文廣之後,楊家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人才了。
姥爺不止一次的對魏小佑說,農村經常唱的豫劇《楊家將》中的"潘仁美"在歷史中叫"潘美",並不是戲劇中那個大奸大惡之人。他曾與趙匡胤出生入死,為大宋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在收復燕雲十六州之戰時,宋太宗任命主將為潘美(即豫劇《楊家將》中的潘仁美),副將為楊業,王侁為監軍。因為王侁立功心切,便命令楊業發起進攻,但身經百戰且對遼軍相當瞭解的楊業和潘美等人都知道目前並不是進攻的時機,如冒然進攻此戰必敗。遂楊業向王侁婉轉說明當前不是發動進攻的時機,但卻被王侁質疑他暗通遼國,所以才不願意進攻,而一旁的主將潘美及其他副將等人也明知進攻會必敗無疑,卻最終無一人出來說話。
最終楊業只能帶著楊家軍拼死一戰,後被遼軍俘虜,面對遼人的威逼利誘,他始終無動於衷,絕食三天後,壯烈犧牲。由此,身為主將的潘美,應對楊業的死負一定的責任,儘管他沒有設計陷害楊業,但民間都覺得楊業的死,與潘美的不作為有關,所以後來演義小說和戲劇為了突出楊業的忠烈,就把潘美塑造成了'“潘仁美” 這個奸臣形象,讓人恨得咬牙切齒。所以,姥爺告訴魏小佑說,這也是"潘楊不結親"的由來。
,!
魏小佑不知道姥爺講的這些有關楊家將的事是不是絕對真實的歷史,還是身為楊姓後人的姥爺和他的先祖們,為了證實自己是正宗的楊家將後人而拼湊的祖輩往事,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講,其族譜所記載的應該是有幾分真實性的,畢竟族譜這東西是一個姓氏、家族傳承的最基本的根系之源。
還有就是,魏小佑的姥爺家裡一直有一杆很長的鐵槍,在堂屋的東間供養楊家老令公楊業戎裝畫像前的條案旁插著,說是插著,也就是古時擺放兵器的架子上插著。
說是鐵槍,只是魏小佑個人的猜測,因為摸上去冰涼,是那種生鐵棍棍的感覺。據姥爺告訴魏小佑,槍的名字叫"蘆葉槍"。其總長差不多有三米多,槍尖上的紅纓已經沒有了,現在只剩下扎紅纓的銅釦啦。
姥爺說,槍尖上的紅纓不僅僅只是一種裝飾,它還具有實際的戰術意義。即在戰鬥中,紅纓隨槍可以遮擋敵人的視線,同時在揮舞時產生風聲,增加威懾力。
魏小佑覺得,現在姥爺家的這杆槍應該絕不是祖上傳下來的,因為姥爺說過,據老一輩傳說,祖上原來的蘆葉槍是一丈三尺左右,大概4米多長,重六十八斤之多。而現在,家裡保留的這一杆槍也就三米左右,且只有十幾斤重,黑不溜秋的,就像一根削尖了的臘條杆子。
直到有一次,姥爺喝了點酒,來了興趣,讓大舅楊延文去屋裡拿來了長槍,在院子中間耍了起來,還說這是祖傳下來的楊家槍法。魏小佑才有些相信姥爺說的是真的,而且也才知道姥爺居然也會功夫,且這功夫還不一般。
已經六十六七歲的姥爺,拿著幾十斤重的長槍,站在院子中間,凝神靜氣,進退有度,口中念著楊家槍槍法口訣:
"楊家槍法世稱雄,前手正後手硬,仰手合手都有空。去似箭回如線,手疾眼快扎人面。舞花槍,眼花撩亂。鎖喉槍,鬼神難擋。回馬槍,神仙難防。怪莽翻身,梨花蓋頂,烏龍翻江出海灘。繡女穿梭奔日月,金門石開搶中皖。要問此槍名和姓,七郎八虎守邊關。"
三十六路槍法使完,收勢站好,整個人槍合一,臉不紅,氣不喘,還說:
"練功,練功,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功夫就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才會日漸精進的。"
魏小佑借勢問姥爺:
"我大舅二舅三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