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及京中士子為之膺服。刑部尚書張孝純的資格很老,又有太原抗戰功勳,雖有降敵瑕疵,但瑕不掩瑜,只要天子器重,當個刑部尚書,倒也無可厚非。至於宗穎,資歷雖淺一些,但憑藉其父餘澤,加之有先後任職開封府推官、通判、開封府尹的履歷,倒也沒多少反對意見。
至於當初天樞城,甚至在天平寨時期,就擔任各種要職的老人,如侯方鏡、王友植、劉二平、周德旺、魯大成、周阿吉等人,因自身聲望、能力及格局問題,不足以擔任如此重要部門一把手,但當個副職還是可以的。比如侯方鏡就是戶部侍郎;王友植是戶部員外郎;劉二平是戶部給事中;周德旺等人則是將作監、少監等職,多為四、五品官。這在當時,算是高官了,而對於出身卑微的他們而言,已經非常地心滿意足了。
確立了領導班子,接下來就頒佈新的行政劃分,將華國領土諸路改稱為“道”,部分名稱改變。譬如原北宋之京畿、京西、京東諸路,因為開封已非京城,故需改動。京畿、京西諸路改為河南道;京東諸路改為山東道;長安所在的永興軍路,改為京畿道;秦鳳路改為甘肅道等等,基本合乎後世中國的地理區域名稱。
每道設一大總管,總領軍政事務,下設長史輔之。這也是任何一個朝代新建時。甚至包括後世新中國,在建國初期,都必須經歷的一段軍管集權的施政過渡階段。
論打仗,狄烈自認還有兩招散手,但施政,就非其所長了。好在手下人才濟濟,他不需要懂,只要有人去做,並且能做好就足矣。而狄烈所要做的,就是當好一個平衡者——平衡朝堂、平衡利益、平衡權力架構、甚至還要平衡後宮……光是這一項工作。就足夠他忙活好些年了。
天下雖定。但戰爭的創傷卻擺在眼前,從南到北,綿亙千里,城郭殘破。村莊被毀。人口流失。百業凋零。這一切,都需要朝廷長期、長時間大力投入,才能夠恢復。
九月。華國朝廷頒佈詔令,讓各州縣清理無主的荒地,招募流散的百姓耕種,由官府提供糧種和農具。這一措施,必須在來年春季以前完成,完成情況的優劣,將做為當地官員的政績考評,成為今後磨勘的重要衡量指標。
與此同時,朝廷頒下恩旨,減免戰火燒得最烈、摧殘得最殘破、民生最凋蔽的河北、遼東兩地兩年的賦稅錢糧,讓百姓修養生息。此旨一出,山海關內外,一片歡騰,故遼之地,人心愈定。
建國首要建軍。天誅軍——現在要稱之為華軍了。這支總數超過三十萬的常備軍,此前在編制上還是比較混亂的。既有主力整編混成師旅,又有輔助的獨立師旅,編號也不規範,諸如秦鳳軍、八字軍、天波師、渤海師、白馬師、五馬師、補充師、浮山旅……等等之類,在華國成立後,一率統一編制。
十月,華國總參謀部成立,凌遠兼任總參謀長,副總參謀長分別為王彥、趙能、趙邦傑、徐徽言、折可求(後兩位為掛職)。
十月下旬,華國兵部下達第一號令,全軍統一整軍。整軍後的華**隊,共有七個野戰軍,一個海軍,一個預備役軍,全國正規軍共計三十萬人。
各軍、師級指揮官及編制如下:
第一野戰軍,軍長楊再興;軍銜:車騎大將軍,下轄三個師(取消整編、混成,以示各軍如一)。
第一師,師長楊再興(兼);第二師,師長張銳;第三師,師長楊折衝。
全軍總計三萬八千人馬車炮。
第二野戰軍,軍長何元慶;軍銜:車騎大將軍,下轄三個師。
第四師,師長何元慶(兼);第五師,師長方洪;第六師,師長董先。
全軍總數如上。
第三野戰軍,軍長張立;軍銜:車騎大將軍,下轄三個師。
第七師,師長張立(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