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雲中,除了避暑納涼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時金國元帥府下設有兩個樞密院,控制著燕雲諸州及北宋原統治的中原和河東地區,宗望曾以右副元帥掌燕京樞密院,駐燕京;宗望死後,宗輔繼之;而宗翰,則是以左副元帥掌雲中樞密院,所駐之地,正是西京雲中。因此,每年在征戰間隙,宗翰總要借避暑之機,回西京鞏固並行使自己的權力。這也算是公私兩不誤吧。
那麼,宗翰一行何故跚跚來遲?儘管他們早行兩日、儘管從真定至飛狐陘路途較河東為近、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便利條件——但是,宗翰此行是去避暑而不是行軍作戰啊!怎麼肯冒著當空烈日的灼烤,日夜不停趕路呢?
宗翰走的這條河北道,一路上多是州縣密集的區域。一出真定,不足五十里就是新樂,再行五十里又是定州,然後北上望都、唐縣,一直到出長城以前,全是密集的鋪鎮。
宗翰一行。每日辰時啟程。至午停歇。到申時以後,暑氣略消,接著上路,行至日落時分。便在附近州縣的城外驛所打尖。有時到了一些大的州縣。比如定州。亦受知州迎請,入城消遣一番。如此且停且行,五百餘里。竟走了足足七日。
日行七十餘里,在宗翰看來,並不算慢。只是他萬萬料不到,竟有一支追魂索命的小分隊,與之隔著一座巍巍太行,一東一西,平行推進。最後硬是以驚人的毅力,跑贏了這場比賽,趕在他之前,佈下了一個殺機四伏的狩獵場。
空幽的山谷,鳥聲啁啾,蟬噪獸鳴,愈顯幽寂。
宗翰的合扎騎隊,約三百精騎,儘管被狹長的陘道,擠壓成一條長蛇狀,難以展開,但仍盡忠職守,嚴格做好應有的防衛措施。前後警戒放出二十里,首尾相持,中間每隔一段,就有數名哨騎巡邏。如果從崖頂向下俯視,就可以看到,飛狐陘前後四十里的陘道範圍內,幾乎每隔百丈,就有一伍合扎騎兵巡視警戒,彷彿如一層層的肉牆,可抗擊並過濾任何突如其來的突襲。
而在這層層疊疊的肉牆中心,就是宗翰父子。
巡邏探道的合扎騎兵,每到一處看上去有可能藏人或便於隱蔽的地方,便會驅騎深入。若是不便騎行,也會下馬彎弓持刀,小心仔細地搜尋一番。在確認安全後,才拔出背上的認旗,向後方揮動,以示可安全通行。從這些合扎騎兵嫻熟的行動與流暢的配合來看,顯然浸淫此道已久,非業餘可比。
夏季趕路,穿戴重鎧著實是一件很難受的事,宗翰身上披掛的雖然是從遼上京國庫裡繳獲的上品青黨甲,質輕薄而堅瑩滑,但內裡的襯甲卻是牛皮與此時極罕見的棉布,因此汗溼重衫是免不了的。此時經涼風一吹,溼黏黏地甚是不爽,於是宗翰示意停止,下馬卸甲。
斜保卻道:“阿瑪且慢,孩兒總覺有些不安,還是儘快透過此峪,出峽口後再卸甲不遲。”
說到對危險的感覺,宗翰比兒子更為敏銳,聽兒子這麼一說,也確有所感。當下停止解甲,重新系上絛帶,甚至將頭盔都戴好了,舉手一揮,全軍加速行進。
但一路上卻非常安靜,中間有好幾處頗為適宜伏擊的地段,因為地勢較高,爬不上去,合扎騎兵們還射了一陣狂暴箭雨。若有埋伏,絕逃不過這種地毯式無差別打擊。
再往前方行進數里,就可以走出這飛狐陘了,此時兩側皆為陡峭如削的懸崖,崖壁光滑,草木不生,視線清晰。抬望眼,除了半山腰處有一些內凹的巖縫與巖洞之外,別處一覽無餘,並無異狀。
身經百戰的統帥宗翰,在這一刻,竟莫名地鬆了口氣,隨即對自己沒由來的緊張也感到一絲自嘲,莫不是真的老了,常言道人老多疑啊!
斜保一直抬頭看著頭頂二、三十丈距離的那些巖縫與巖洞,喃喃道:“若在此處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