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部分 (3 / 4)

這個人發出警告。

明治政府不認為娛樂場所是消極社會影響的來源,而將之視為放鬆休閒與調節單調日常生活的合理場所。此外,這些場所還透過繳納稅款為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最後,他們為政府提供的客人監督記錄,也潛在地幫助政府瞭解市民行為。

這些對花街的政府幹涉行為,與以前的幕府改革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幕府將軍關心的是,社會各階層的外表必須符合官方規定的階級標準,而所採取的措施也是非常淺層次的:頒佈禁奢法令對大量事物做出規定(或禁止),包括衣服的款式、服裝的面料、頭髮的樣式、裝飾品的佩戴以及家用器具,總之就是能夠顯示社會等級和個人身份的一切事物。比如,町人(指非武士的城鎮居民,如商人和工匠)不許穿著襯有絲質面料的衣服,他們的妻子禁止穿著染色和刺繡的絲質服裝。農民不僅不許穿絲質服裝,而且帶有花紋、圖案裝飾的衣服以及色彩鮮豔的衣服都不能穿。武士階級,也被要求在服飾上不能勝過大名。簡而言之,對於在所有文化中都被用來標誌個人身份的服裝,江戶政府做出了明確的等級劃分,同時還有更為細緻的規定用來管理藝伎的和服與髮式。總的來說,這些法令都是簡單而膚淺的。{26}

在對服裝細節進行官方規定的同時,江戶政府還對整個娛樂場所進行大規模的打擊。他們的政策似乎總是關乎最細微與最根本的兩個極端,中間的部分卻很少涉及。他們也沒有嘗試改變花街的基本性質。相反,明治政府的政策並不極端,但是看起來很小的變化,卻在有意無意之間觸及了花街的根基,使得花街體系與整個社會實現了一體化。從明治時代(1686-1911)已經可以看見現代藝伎社會的雛形。

似是而非的現代性

1890年代是藝伎聲望高漲並且繁榮發展的時期。小說家們,如尾崎紅葉和全鏡花,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將藝伎塑造為大膽而浪漫的女英雄形象。這個時候的日本社會,泛起一股濃厚的懷舊風潮,而藝伎作為江戶時期的影像被公眾奉為“真正的日本精粹”。藝伎成為了人們競相追逐的明星,年青人都熱衷於蒐集自己所喜愛的藝伎的肖像,這種激情就像後來的青年人對電影女明星的崇拜一樣。到了1898年,日本的藝伎人數已經接近兩萬五千人。

東京的新橋花街是當時最繁華的藝伎花街之一,越來越多的軍政要人成為了新橋藝伎的旦那。1895年,整個日本民族都沉浸在甲午戰爭勝利的狂喜中,而藝伎茶屋無疑是最適宜軍事領導人歡慶勝利的地方了。藝伎們都有著熾熱的愛國之心,這一點並不令人驚訝。在桂小五郎,也就是1902年成為日本首相的木戶孝允的回憶錄中,曾經提到過一次宴會:一個年輕的新橋藝伎表演了自編的舞蹈,主要的道具就是太陽旗。這名藝伎的名字叫尾井,後來成為了木戶孝允的情人。不過在他們第一次會面時,留給木戶孝允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名藝伎的愛國熱情。

日本人在1895年打敗清朝政府之後信心高漲,於1904年又向俄國宣戰。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嘗試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為軍事戰爭貢獻自己的力量,藝伎們也不例外。就在宣戰幾周以後,藝伎們自發組織了一個“藝伎民族聯盟會”,旨在聯合所有藝伎為戰爭做出支援和貢獻。這個組織中的藝伎們在戰爭期間全都捨棄了傳統的和服款式,將三層和服縮減至兩層和服——當然了,是保留了外面兩層。

聯盟

在戰爭時期的特殊背景下,藝伎民族聯盟會迅速成為了藝伎社會的核心。這個組織是由東京最有聲望的花街——新橋和柳橋發起組建的,當時東京的二十五家花街,除了一家之外,全都加入了這個組織。{27}同時,聯盟會還懇請東京地區以外的花街也共同加入。

聯盟會制定了程式化的規章,為藝伎職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