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大鑒貨本人照片> 第29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92部分 (2 / 5)

亭集序,其原本真跡都已然不復存在,所剩下的只有後世的摹刻本,以唐代摹本最為傳神,而且極具價值,歷來被當做真跡看待。

如果是唐代的黃庭經臨摹之作,哪怕沒有作者款識署名,其價值也非同尋常。

陳逸緩緩開啟這一個隔間,裡面一幅裝裱好的卷軸,看其材料,應該是絹本。

紙在西晉以後才用於書畫,但是直到宋代才大量應用,而唐代盛行絹,紙的使用是非常少量的。

他之前在練習畫作時,也曾在一些絹上作過畫,只不過絹底色不如宣紙潔白,而且繪畫之前要做許多的準備,沒有宣紙那般的方便快捷。

近現代的許多書畫家,基本上都是使用宣紙寫書作畫,至於絹,其價值昂貴,而且不如宣紙易儲存,特性明顯,不過是偶爾興起之時才會使用。

從隔子中,將這一幅絹本立軸作品拿了出來,其絹質十分的柔軟,看起來所用的裝裱材料,也是非同尋常,從此可以知道里面作品所用的絹質量如何。

這一次,陳逸沒有直接在原地拉開,而是將這幅絹本作品,拿到了書架一旁的桌子處,準備在桌子上將其展開,本來他覺得這一處地方,平常不會有人在這裡看書,所以他還準備拿塊抹布將桌子擦一擦呢,可是到了桌子旁,向著上面一看,桌子卻是一乾二淨,沒有半點灰塵。

用手在桌子上摸了摸,手上沒有半點汙漬,陳逸笑了笑,看來應該每天專門有人負責這裡的清潔,這倒是省了他的事情,三清觀對於這藏書室的維護,超出了他的意料。

從捲起來的長度看,這一幅絹本書法應該有二米之多,這裡的書桌基本上都是兩張桌子拼在一起的,所以展開來應該沒有絲毫問題。

陳逸將這幅作品慢慢放在桌子上,然後緩緩的展開,映入眼簾的便是黃庭經三個楷書字型。

不過這字型卻是給了陳逸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是照著其他人的作品抄下來的,而不是自己臨摹出來的,看起來似乎沒有一點生命的氣息。

臨摹,自然的照著別人的作品,在紙上一筆一劃的寫下來,有些人臨摹原作者的書法,幾可亂真,這已然是其書法水平達到了與原作者達到了相差無幾的程度。

這所臨摹的不僅僅只是原作者的字型而已,還有其中的筆意與氣勢,而不是僅僅將字型照抄下來,就像是現在的書帖一樣,就是照著一些名家書法進行描摹。

描摹出來的只是字型的形,需時較短,儘管可以成型,但水平達不到更高,而臨帖,成的是神韻,一旦有韻便是佳品。

三個字並不能說明什麼,陳逸慢慢的展開,向下面觀看著,王羲之所書的黃庭經,其實是黃庭外景經,在這一幅書法上,得到了體現,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這正是黃庭外景經的內容。

只不過放眼看去,這後面的字,真的就如同前面的字一樣,是照著描摹下來的,簡單的說,只有其形,而無其神。

陳逸不禁嘆了口氣,不知道是哪個人,描摹成型後,便迫不及待的用絹書寫,變成了現在這樣沒有任何神韻的模樣,本來還以為能夠看到一位不知名的唐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卻不料,只是一幅只有形體,而無神韻的東西罷了。

這形體上,倒是與王羲之的字型十分的相像,但是卻根本沒有王羲之秀美開朗,自然之態。

一直看到最後,陳逸不由搖了搖頭,果然沒有留下任何的款識姓名,而傳說中王羲之為了換鵝所書寫的黃庭經同樣是沒有落款,只在末行寫下了‘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陰縣寫’,為此那道士似乎還少給了幾隻鵝。

只是,無論落款與否,這都不妨礙黃庭經成為一幅絕世的書法作品,引得後世名家爭相摹仿。

看到最後,陳逸又接著再仔細觀看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