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部分 (4 / 5)

經理。他正在開創一條從生態農業到旅遊農業的新路。他感慨地說:“我雖然是松陽生,松陽長的松陽人,樹長得再高,再大,但我的根在淳安。我們村還是借用原來的村名,讓子孫永遠記住自己是淳安縣松崖鄉牆裡村遷移來的後代。” 。 想看書來

3.庫底的松崖鄉(3)

松崖鄉1959年一年內遷移新安江水庫移民725戶,2730人,他們在開化縣青陽、息村、東坑口等地日耕夜宿,繁衍後代。10年後,不少松崖鄉的鄉親又按國家計劃離開了新建的家園,遷往江西省德興縣和鉛山縣安家。16戶,81名童氏後代在開化縣東坑口和龍山底生活不到一年,就回流淳安,他們最後又自遷江西省南豐縣。1960年開始,松崖鄉水位高程80米以上的樟樹下等七個村往當地的山上搬遷,田淹了,地淹了,他們的故土沉入了水底。106戶,501人從1962年起經歷三年,再次遷往浙江最西南端的龍泉、慶元和松陽安了家,還有裡塘、毛家坎、雲頭回流後靠的五戶,23人,自遷安徽歙縣等地。松崖鄉沉沒了,松崖鄉消失了,松崖鄉的836戶,3254人的新安江水庫移民永遠離開了故土,他們在新的天地裡創造著新的生活。

新安江水庫移民中,松崖鄉只是移民版圖上展示出的一角;松崖鄉10年的移民史展示了一幅幅悲壯的移民藍圖:

1961年1月,對不具備安置條件,安置密度過大的淳安縣42個大隊,5969人重新遷移到衢縣、常山、金華等縣農場。

同年11月,就地後靠的43個移民大隊和12個移民安置大隊的2621人,重新轉遷遂昌、武義農村插隊。

1963年初,7個移民安置大隊,1101人,重新轉遷遂昌、武義等縣重新插隊。

1964年5月,又有928人從淳安重新轉遷遂昌、武義國營農場。

1964年5月至1965年,淳安庫區7230人重新轉遷龍泉、雲和兩縣農場,634人重遷武義縣農村。

1966年,1424人重新轉遷衢縣農村插隊和安置在國營農場。

1968年8月至1971年1月,淳安縣安置密度過大和不具備安置條件,遷移到江西省的52535人中,只有17600人是新遷第一次移民。有34935人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更多次的重遷移民。

從1961年開始,淳安自行轉遷安徽省的新安江水庫移民1078戶,4479人。淳安自行轉遷江西省的新安江水庫移民2264戶,10062人。

1962年,牆裡村的部分後靠移民重遷後,新安江水庫水位高程不斷往上提。新安江水庫水位的不斷升高,村落的轉遷,行政管理體制也在不斷地變更。1964年4月,經批准,松崖公社撤銷了。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松崖鄉鄉名從此也在地球上永遠“消失”了。

新安江水庫移民進入上世紀60年代中期,情況發生了變化,強制的命令已經不起作用了,工作難度增加了,政府和移民經常處於僵持狀態。方鳴新向淳安縣移民辦提出一個新要求:“一定要自己獨立建大隊,否則不移。”而龍泉縣從1964年開始接受新安江水庫移民,就定下了一個原則:“移民全部安置在山區。”龍泉縣本身就是山區,再往山區移,就是要把新安江水庫後靠再遷移民往龍泉的大山裡送。這給淳安縣移民辦工作人員增加了難度。但這是一項硬任務,最大的難度也得攻破。

坐落在水位高程90米以上的史家裡塘大隊,1961年才開始後靠搬遷,他們利用自己房子的磚瓦、木料在山上建了房。1962年,縣移民辦來動員他們轉遷,全大隊沒有一戶願意。到了1964年,他們村裡的田幾乎都被新安江水庫給淹了,全村340人吃飯主要靠國家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