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心劍與方文化在土山城下交戰的時候,城頭之上也在進行著激烈的討論。無外乎是否趁著這個機會派出精銳部隊出城擒住那位北莽軍的先鋒主將。
一些道緣國將領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方文化附近只有兩百騎兵可以倚仗,而其他的北莽軍距離都比較遠。若能一舉擒住他,無疑可以提振守軍計程車氣。同時也是對北莽軍的一次沉重打擊。
而另一些穩重的將領則認為再派兵太過冒險了。主要是土山城實際上已經沒有成建制的騎兵了。步兵很難追上北莽騎兵。何況城下方文化並未失去對戰馬的全部控制。也許下一刻他就能將那名不見經傳的道緣民兵打下馬。屆時人家北莽名將帶領兩百騎兵可以在城下縱橫馳騁。而出城增援的步兵則很可能再也回到城中了,因為開城門意味著那兩百騎兵也有機會突入城內。
城頭上的爭論雙方各有道理。不過他們這樣消耗時間確實已經算是放任城下蘇心劍和方文化自己解決問題了。
蘇心劍也知道這種膠著不能持久,方文化麾下的那兩百騎兵已經越來越近了,必須馬上搶到戰馬。
兩人再一次同時擰腰起身。他倆的想法竟然也出奇的一致,都攻向對方掛在馬背上的支撐點。
蘇心劍削向方文化扳在馬鞍後面的手。方文化問刺向蘇心劍抓著馬韁繩的手。
兩人都可以回劍格擋對方的攻擊。可他們都不想這麼幹。
方文化想的是即便他放手躲避,僅憑藉那隻尚且還掛在馬鐙裡的腳,一時半會也不會完全墜馬。只要同時他的劍可以傷到蘇心劍的手,他就能完全奪回戰馬的控制權。因為蘇心劍僅憑掛住馬鞍後面的那隻腳是無法留在馬上的。這就是馬鐙的好處,可以一定程度上固定騎士的腳。
不過方文化這麼幹可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一般人只留一隻腳掛在馬鐙裡,無疑就成了被戰馬拖行,不死也得半殘。而他則有信心憑藉腳腕,腿和腰腹的力量在短時間內保持身體控制,直到再次找到第二個支撐點。
蘇心劍想的更多。首先他抓著馬韁繩的那隻手可以動。韁繩不是似馬鞍那樣固定不動,是可以在小範圍內活動的。這就給了他一定的躲避空間。只不過這樣的空間其實並不大。只要方文化的劍術不是很糟糕,應該可以短時間內變招繼續追擊他的那隻手。估計這也是方文化選擇刺的原因。是為了方便快速變招。
最壞的情況是蘇心劍抓著馬韁繩的那隻手最後避無可避,無奈放手。一般這種情況他就是墜馬的結局了。這也是方文化預計的結果。蘇心劍打算讓方文化如願以償。
情況真的就如方文化預想的那樣。他自己首先選擇放開扳著馬鞍的手。可憑藉出眾的力量和身體柔韌性,他依然保持身體在戰馬側面不墜馬。
蘇心劍拽著韁繩的手兩次躲避後終於躲無可躲,鬆手主動放棄了對戰馬的控制。
方文化大喜,就要擰腰發力重新翻上馬背。此時他豁然發現,本該墜馬的蘇心劍居然仍舊保持住了身形略高於馬背的姿態,哪有半點墜馬的意思。
蘇心劍這是用出了踏雲步,以兩腳高速踩踏使得空氣產生區域性壓縮,形成可以暫時踏腳的堅硬層面。他正是腳踩這種層面踏空而行。
蘇心劍萬般慶幸他在天劍秘境中習得了這踏雲步。這是少有的可以不借助靈氣法力也能施展的身法。
方文化大驚,可他並沒有慌亂。因為他知道一些可以運用元力的上師們能夠使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招數來。而那些上師,他其實也鬥過。好像並不似傳說中的那般好似神仙人物。
方文化絕對算得上大將之才,只是愣神了一瞬。可這點時間已經足夠蘇心劍先出手了。墨光劍直刺而出,直點方文化的左胸。
方文化下意識的擺劍撥擋。結果墨光劍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