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論衡解讀全集> 第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部分 (2 / 4)

儒則更高一籌,他們不僅博古通今,而且能論說世事,昭辯然否,可謂超等奇才,他在《狀留篇》中抒發了自己不得仕進的憤懣心情,又揭露了當時官場中的黑暗和反常現象。王充的這些觀點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可以有分析地批判取其義而用之。

劉盼遂先生說:“原夫《論衡》一書,歷來號稱難讀者,約有四因。一曰用事之沉冥;二曰訓詁之奇觚;此二者屬於著作人之本文然也。三曰極多誤衍誤脫之字;四曰極多形誤音誤之文;此二者屬於後代鈔手及梓人之不慎而然也。”有清一代,特別是乾、嘉時代,校勘古書成就斐然,但對於《論衡》,如盧文弨、王念孫等,都是手校群書二三十種的人,而沒有一人校及此書,俞樾雖有校正,僅以餘力所為,所以不甚精當。幸有孫詒讓、孫蜀丞、黃暉、吳承仕、劉盼遂等先生於此書用力較多,才使我們有所借鑑。

我們的註釋以明通津草堂本為底本(原本小字校注除個別採用並註明外,其他一律刪去),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鉛印校點本為對校本。參校本有宋乾道三年原刻,元、明兩朝先後補刻三十卷本《論衡》,簡稱“遞修本”。明初坊刻十五卷本《新刊王充論衡》,簡稱“十五卷本”。崇文書局刻三十卷本《論衡》,因有章鈺過錄楊守敬校宋刊本校語,故簡稱“章錄楊校宋本”。明天啟六年劉光鬥刻三十卷本《論衡》,因有倫明用紅筆轉錄楊守敬校宋刊本校語和用藍筆轉錄日本人澀江全善校日藏宋刊本校語,前者簡稱“倫明錄楊校宋本”,後者簡稱“倫明錄澀江校宋本”。另外,還旁校了有關類書和古籍,都一一在註釋中註明。同時,也採用了內校本書的辦法。《論衡》85篇,通津草堂本分為30卷。每卷前、後均標明卷次,而每卷前還列有本卷篇目,今一併刪除。但在目錄中仍按通津草堂本列出卷次,以便讀者瞭解其分卷情況。又,通津草堂本前還有韓性書序,後附有宋慶曆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楊文昌題序,今亦略去。

我們的工作主要是校勘、標點、分段、題解、註釋和譯文。為了註譯方便,對有些舊本段落作了分解。在註譯過程中,我們充分吸收了黃暉《論衡校釋》、劉盼遂《論衡集解》、吳檢齋《論衡校釋》、蔣祖怡《論衡選》、北大歷史系《論衡註釋》、北京人民版《論衡選注》等書的研究成果。凡借鑑和採用前人研究成果之處,均未一一註明出處,僅因篇幅所限,非敢掠美。第一至第四十二篇,由方家常註譯,袁華忠註譯第四十三至第八十五篇,並負責收集整理書後附錄。

對於《論衡》的研究還大有文章可做,我們的註譯不過是給初學者提供一個讀懂原文的方便,給研究者提供一些基本資料而已。限於水平,書中難免有謬誤之處,懇切希望得到專家們和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

袁華忠 一九九一年六月於貴陽出版

說明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然而,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化典籍,由於時代的變異,語言的古奧,現代社會的多數人已難識其廬真面目。為了繼承我國優秀文化遺產,我們在全國學術界著名專家的支援下,出版了這套中國曆代名著全譯叢書。

這套叢書本著推陳出新、匯聚英華、弘揚傳統、振興華夏之宗旨,化艱深為淺顯,熔譯註於一爐,既能使廣大讀者瞭解我國古代各名著的全貌,又有利於中外文化之交流。叢書精選我國曆代經史子集四部名著50種(有個別數種合為一書),以全注全譯形式整理出版。在書目的取捨上,我們首先重點選取我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