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5部分 (1 / 4)

��!�

在太史慈的聆聽中,劉安神情激動便將劉虞和公孫瓚之間恩怨情仇一一相告:從劉虞率領八千御林軍來到幽州,開始之初,在政務軍務各方面,劉虞和公孫瓚合作的很愉快。可是當面對北方戎狄侵犯和地方勢力叛亂的棘手問題上,二人開始出現嚴重的分歧:劉虞主張標本兼治的懷柔策略;而公孫瓚則是主張鐵血無情的剿滅政策。後來,劉虞以太尉的官階強壓公孫瓚,在後來的實際操作中,劉虞的懷柔政策也頗顯成效,在不出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瓦解了地方勢力的叛亂;僅以文告的形式便拉攏了北方戎狄部落,使之成為劉虞的盟友。

面對劉虞策略成功的事實,公孫瓚一方深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劉虞雖然兵不血刃取得了勝利,但是卻無端消耗大量的財力物力和資源,同時讓將士們失去建功立業的機會。

劉虞萬萬沒有想到公孫瓚如此桀驁不馴,如此深度的牴觸自己,劉虞對公孫瓚也越來越疏遠,態度越來越淡漠。而公孫瓚也不在乎劉虞對自己的態度,他開始居功自傲擁兵自重,越來越不聽從劉虞的指揮。多次明裡暗裡的交鋒後,二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惡化,公孫瓚介面託辭不再參加劉虞主持的各種會議,以至於二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可收拾……

太史慈聽到此處,瞬間捕捉到劉安眼中一閃而過的失落。如此說明,老謀深算的劉安也是對劉虞和公孫瓚的對峙感到遺憾的,如此也說明公孫瓚敢公然與太尉劉虞對抗,是超出他們事前的預料的。

其實這一切的緣由,劉安以旁觀者的身份看的很清楚:幽州的穩定,太平盛世的景象是文治武伐的結果,說到底:如果沒有公孫瓚的英勇神武和他鬥志昂揚的紀律嚴明的軍隊,幽州地界不會如此穩定;而如果沒有劉虞的懷柔的民族政策和輕賦免疫的愛民政策,幽州也不會如此人丁興旺社會繁榮昌盛。

只是面對如此成就,劉虞和公孫瓚自我膨脹了,都自認自己的功勞大,這是二人開始不和的表面原因;決定二人分道揚鑣的深層次原因就是二人的品性和修為、以及民眾對他們的態度:常年的廝殺使堅韌勇敢的公孫瓚後來變得性格殘忍,睚眥必報,他又沒有高尚的政治信念,以至於在戰爭劫掠中日益貪婪,殘害百姓;而劉虞本身篤信儒家的仁道,崇尚文治,深信以德服人。隨著幽州的局勢越來越穩定,民眾都需要劉虞這樣的仁義領袖,而不需要公孫瓚那樣記過忘善,睚眥必報的猛將了。

如此,面對民眾發自內心的擁護的態度,劉虞越來越怡然自得。得到各階層擁戴的劉虞,越來越覺得公孫瓚是自己執行興州大計的、實現政治理念的絆腳石;而失勢的公孫瓚面對民眾有奶便是孃的心態,就是認為民眾得魚忘筌忘恩負義,認為劉虞是過河拆橋。如此,二人的關係發展成為有你沒我水火不容的對立形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劉虞和公孫瓚走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個地步,各種直接或者間接原因都瞭如指掌的劉安,他是無法向劉虞說清楚這些真相。他怕忠言逆耳兒,無端惹起主子的不快,甚至對自己的不滿,以至於影響自己的現實利益,萬一劉虞惱怒,對自己下毒手,他十幾個妻妾數十個二女怎麼辦?……

顧慮到身家性命,劉安也不敢對劉虞說出自己的內心的真實看法,平時裡只顧對劉虞阿諛奉承,盡挑劉虞愛聽的話……老謀深算的劉安深知“伴君如伴虎”的真理。當然,劉安的人品值得商榷,但也不排除他有真知灼見:他知道穩定繁榮的幽州需要一個人能具有劉虞的仁心和公孫瓚的勇猛,這樣的人物是當今天下急需的……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要想有尊嚴,要想繁榮昌盛,都需要代表文治的胡蘿蔔,也要有代表武治的大棒。二者缺一不可,缺少文治,便會陷入窮兵黷武的沼澤;缺少武治,就會形成生活型的結構,人人活在攀比的環境裡,陷入無休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