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誰也說不好冶造局會不會突然就拿出更先進的武器來。
正是這個原因,讓兵鑄局前一年閒的要死,可第二年卻忙地幾乎要發瘋。
可如今量造這個字眼,讓魏天子意識到冶造局可能又有了什麼進展。
不可否認這是一件好事,畢竟有時候爆發性的短期產量更加重要,比如前線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需要緊急招募大量的新軍時,這一項尤其重要。
若像兵鑄局這樣慢悠悠地鑄造武器,如果沒有武器儲備,豈不是會讓前線的戰局失利?
但倘若冶造局果真掌握了量產武器的工藝,那就意味著,魏國不需要再額外儲藏兵器,為了應付不可預測的戰爭,而讓大批的武器堆積在兵庫生鏽。
唯一的問題是,一旦冶造局介入了軍器打造,日後它與兵鑄局的關係,恐怕就難以維持目前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了。
不得不說,這份奏章的確“敏感”,就連魏天子都遲遲難以做出決定。
足足沉思了半個時辰,他這才提筆在這份奏章上做出批示:允!
洪德十七年六月八日,為了協助兵鑄局打造那批多達十三萬的武器裝備,冶造局名下大魏軍式器械量造署緊急立署,簡稱軍造署。
當這個訊息傳遍朝中後,兵鑄局局丞李縉的面色尤其難看,因為他知道,從今以後,打造軍式武器裝備這項肥缺,冶造局勢必會介入其中與他們搶肉吃。
可壞就壞在,趙弘潤瞧準時機設立了軍造署,偏偏兵鑄局還無法提出抗議,畢竟從名義上說,冶造局是為了幫助他們打造這批龐大的軍備,才設立的這個新署。
而對此,兵部尚書李鬻長嘆了一口氣。
想想也是,讓冶造局一個研發機構得到了能夠打造軍械的許可權,可想而知日後兵鑄局的處境。(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四章:挑戰
ps:實在蒐集不到相關資料,如果這段我簡略描寫,應該不會有人怪我吧?
————以下正文————兵鑄局,全名大魏兵械鑄造局,它坐落在大梁城靠近城西北的荒涼地段,司署佔地規模要超過冶造局,司署內的工匠人數也是冶造局的足足一倍,是三造局中最具規模與實力的司署。
所謂的三造局,即內造局、兵鑄局與冶造局,分別受內侍監、兵部以及工部所管轄。
不過隨著趙弘潤入主了冶造局,使冶造局脫離了工部的管束,冶造局便成為了一個獨立於二十四司以外的司署,它的位置,由工部轄下虞部司署的虞造署所取代,後者接管了以往冶造局與工部的合作。
這個變動,使得兵鑄局在三造局之首的位置上坐得更穩牢了。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六月八日的時候,魏天子下詔特允冶造局轄下新設了一個名為軍造署的下署,這讓朝中某些官員很是震驚。
朝中官員,沒有人會是傻子,他們當然明白冶造局轄的軍造局下署意味著什麼。
記得前些日子,冶造局又是翻修官署、又是在城外建造了好幾座地爐,甚至還四線開工,為此招收了大量的新工匠,這讓朝中許多官員暗暗搖頭,嘀咕冶造局所邁出的步子未免也太大了,彷彿要一口氣吃成胖子。
可還沒等他們感慨完,冶造局又祭出了軍造署這一殺器,公然與兵鑄局搶奪國家的軍備訂單,這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而更讓他們愕然的是,面對著公然來搶自己飯碗的冶造局,兵鑄局局丞李縉竟然保持沉默。既沒有帶著人馬到冶造局去抗議,也不曾上書朝廷,懇請魏天子收回成命。
後來他們才知道,原來,冶造局在成立軍造署的次日,便派人運送了一大堆鐵胚到兵鑄局的工坊。那皆是適合用來再次塑形鑄造鐵劍、鎧甲的熟鐵,在兵鑄局內的空地上堆積地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