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部分 (3 / 4)

親,特命當時宗室諸王中最有威望的族弟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松贊干布更把和親當作一件大喜事,讓人專門仿照唐朝的建築,在邏些建造了一座宮殿——大昭寺,來迎娶文成公主。他親自率領大隊侍從前往青海迎接,與李道宗相見行子婿之禮。吐蕃民眾也像過節一樣地歡欣,沿途準備了馬匹、犛牛、船隻,迎送公主。

文成公主沒有辜負兩族人民的殷切期望。她在西藏高原生活了40個年頭,促進了漢藏兩族人民兄弟般情誼的發展,溝通了中原和西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宗教的交流。例如,當時吐蕃還沒有文字,在文成公主的倡導下,松贊干布組織一些人專門研究,創造了36個藏文字母和拼寫造句的文法,從此產生了藏文;原來西藏沒有完整可靠的歷法,文成公主入藏後,就採用了漢族的歷法,還介紹了許多漢族的新式農具和種植方法,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松贊干布一面派遣許多貴族子弟去長安學習文化,一面邀請漢族文人去為他們編寫公文。因此,漢族的冶金工藝、農具製造以及紡織、建築、製陶、碾米、釀酒、造紙、制墨等技術都先後傳入西藏;同樣,西藏的特產犀角、麝香以及良馬、金器等,也傳入到中原來。

以這次和親為先導,唐朝和吐蕃長期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係。

唐太宗死時,松贊干布奉獻金銀珠寶15種,置奠於唐太宗的靈前,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懷念,並致書朝廷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赴國除討。”唐高宗即位後,又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

唐中宗時,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唐穆宗時,與吐蕃贊普足德贊共同建立了“甥舅和盟碑”,又叫“長慶會盟碑”。在盟約裡,雙方表示:“患難相恤,暴擄不作” 。這塊會盟碑,直到現在還完好地樹立在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民族團結、民族融合作出的貢獻,人們永遠不會忘記。西藏人民更是世世代代尊崇敬愛著兩位英雄。在今天拉薩的大昭寺內,仍然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每年藏曆的四月十五日(是公主來到邏些的紀念日)和十月十五日(是公主的誕辰),藏族同胞都要舉行許多慶祝活動來紀念文成公主這位民族友好的使者。

共姓中華(4)

近百年來,一些心懷鬼胎的殖民者和一些民族敗類,幾次挑起事端,妄圖把西藏從祖國的版圖中割裂出去,這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子孫們決不答應的。

昭君和番和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早為人們所熟知,下面,我再來講一個長期以來只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著的愛國英雄冼夫人致力於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故事吧!

冼夫人是南北朝時期我國南方古老越族的一位傑出領袖。她威震嶺南,被視為傳奇式的巾幗英雄,被嶺南人民尊為“聖母”。

梁朝時,漢人馮寶在高涼做太守,仰慕冼夫人的才華和風采,經人說和,與之結為良緣。婚後,冼夫人積極協助丈夫在越族人民中間推行政令,約束越族首領,不許他們犯法擾民。致使高涼百姓生活安寧,生產得以長足發展,經濟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馮寶去世以後,冼夫人依然矢志不移地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而盡力。

廣州刺史歐陽紇發動叛亂、起兵反陳時,把冼夫人的兒子馮僕加以拘禁,想以此逼迫冼夫人起兵一同叛亂。這時,擺在冼夫人面前的有兩種選擇:隨叛臣起兵,兒子便可得救;拒絕叛軍脅迫,兒子便可能被殺。在關鍵的時候,冼夫人毅然地選擇了後者,她說:“我忠貞報國已經兩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