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成旅的總人數為三千五百人,其中戰兵為兩千五百人,而工兵營與輜重營等輔兵都經過基本訓練,關鍵時候也能派上用場,全旅真正無作戰能力的,只有醫護都百餘軍醫而已。第一混成旅因為有一個騎兵團,戰馬數量就有兩千之多,這要是放在建炎朝,簡直不可想像。
北宋王朝本就缺馬嚴重,加上國滅之後,又被金人掠去大量騾馬,因此建炎立國後,馬匹奇缺。當時一廂(相當於現代一個師,約2、3萬人)軍隊中,可用戰馬不過幾百匹,端是可憐。
第一混成旅的戰馬儲備量實際上已達到甚至超過金軍同等數量的兵馬,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狄烈上太行之前,就已有戰馬七千匹,又先後擊敗完顏阿古與完顏撒離喝及設也馬的中路金軍,繳獲戰馬不下三、四千,牛羊挽馬甚眾。此時狄烈手頭的戰馬已經過萬,而他僅有三個騎兵團與一個加強營,不過四千騎兵,就算是一人雙馬,也才用去八千匹戰馬,還有兩千多匹富餘。而這些富餘的戰馬也只能暫時放養在平定,作為訓練之用。
戰馬多了固然是實力的體現,但也令人頭疼,一匹戰馬消耗的食物,相當於十個步兵,一萬匹戰馬……這也是狄烈迫不及待發動一場大戰的原因之一——這麼昂貴的戰爭配備,老是養著不用,實在虧不起啊!
如果說第一混成旅的第一大特點是馬多,那麼第二大特點就是車多了。多達五百輛大小車輛,徹底令人迷惑兼無語。兩百輛戰車,三百輛運輸車,這就是第一混成旅的龐大車陣。
按狄烈的戰車營規劃,每一輛戰車核定載重五百斤,除負責趕車及調動轉向輪的一名車伕以外,只載裝備物品不載人。古時軍隊行軍,盔甲兵器什麼的多數打包馱在背上,如果是重甲(比如步人甲),那就得要騾馬或大車負載了,否則七、八十斤重的東西扛下來,別說是打仗,光走路就累癱人了。
戰車營成立後,按照規定,士兵所有的裝備,諸如火槍、備用槍管、火藥鉛彈、備用擋板、重型長矛、步人甲、鐵葉甲、鐵鍬、十字鎬、行軍鍋、帳蓬、被毯、軍服……總之士兵一應裝備統統放上車廂,每輛車裝載八至十名士兵的裝備,而士兵則可以輕鬆上路。輕裝行軍計程車兵勻速,正好與拉著千斤的兩匹挽馬的速度相等。如此一來,第一混成旅的機動性大大超過這個時代的大多數軍隊,而在攻防能力上,又遠遠強於這個時代的大多數軍隊。這就形成了第一混成旅的強大優勢。
一千三百名步炮兵的裝備,只需一百五十輛戰車就足以裝滿,剩餘五十輛車,則裝載排炮與專用霰彈。而三百運輸車,每車載糧秣十石(約千斤),合計三千石,這就是三千多人馬一個月的口糧。
狄烈的計劃就是在一個月內。完成太原作戰第一階段。只要拿下壽陽,打通平定至太原的通道,就能確保糧道的安全。而在此之前,各作戰部隊備糧只有一個月。狄烈相信。從接戰之日起。太原府的那位管勾太原府路兵馬事。以勇猛著稱的龍虎大王,無論如何,都不會整整一個月眼睜睜看著天誅軍圍攻壽陽而龜縮不出。
一切正如所料。白馬旅的全力進攻,與韓慶和大軍相持不下,令這位金軍前鋒官產生了一種只要抽調一支援軍,再加一把勁,就能將之殲滅的感覺。而狄烈中軍大纛的出現,更加劇了這個感覺。一戰擒殺賊首,這是韓慶和四番戰的目標。
三番戰結束當日,韓慶和就將達成目標所需的兵力軍報,派出四騎快馬傳遞,上呈管勾太原府路兵馬事完顏突合速。完顏突合速是身經百戰的老將,對圍城打援這一套當然熟捻得很,當日金軍圍汴京之時,就曾多次運用過。所以他接到戰報後,並不急於調兵遣將,而是先派出一支麾下精銳蒲輦隊,偵察太原至壽陽的兩條通道最險要處:殺熊嶺與土橋。
偵察的結果是,兩處都有敵軍硬探出沒,但並無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