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6部分 (1 / 5)

txt小說上傳分享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1)

波黑內戰

波黑內戰自1992年3月爆發持續了40個月,成為二戰後在歐洲延續時間最長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約20萬人死於戰亂,近200萬人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給前南斯拉夫地區和巴爾幹鄰國造成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995年12月,解決波黑危機的《波黑和平協議》在巴黎正式簽字,這場骨肉相煎的戰爭終於結束。然而,最終化干戈為玉帛,還需要波黑衝突各方和國際社會繼續作出努力。有關波黑內戰詳見馬細譜《巴爾幹紛爭》,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368~412頁。

內戰爆發和迅速蔓延

波黑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是在一場婚禮上引起的。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波黑舉行全民公決,決定是否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這次有63�4%的選民參加全民投票,投票的結果是:近63%的人贊成獨立。穆斯林族*行動黨和克羅埃西亞族*共同體獲勝,而塞爾維亞族*黨抵制公決,塞族人沒有參加投票。在投票處於高潮的3月1日,一對塞族夫婦在薩拉熱窩東正教堂為兒子舉行婚禮時遭穆族襲擊,新郎父親當場喪命,塞族旗幟被焚。這一訊息引起塞族人的憤怒。當晚,塞族和穆族的武裝居民在薩拉熱窩市各自構築街壘,設定路障。3月5日,兩族居民發生武裝衝突,造成數十人傷亡。3月26日,南聯邦人民軍駐波黑部隊出面干預,穆族武裝同其交火,出現傷亡。4月5日,波黑進行總動員,指控南斯拉夫聯邦人民軍“侵略”波黑,並邀請克羅埃西亞正規軍支援。克族武裝站在穆族一邊向塞族發起進攻。從此,武裝衝突開始蔓延,成為一場以爭奪領土為目標的內戰。

波黑暴力事件演變為武裝衝突,又迅速升級為曠日持久的內戰,是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歷史積怨,也有現實矛盾;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影響。

第一,民族和宗教矛盾是波黑髮生內戰的根本原因。波黑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全國共有435萬人。其中,穆族19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43�7%),塞族136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1�3%),克族7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7�3%)1991年5月21~23日〔南〕《戰鬥報》。,還有若干其他民族。

穆族是15世紀以來被*化了的斯拉夫人,他們講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塞族信仰東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在歷史上,穆、克、塞三族居民都先後遭受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南斯拉夫王國的統治,他們依次既當過“優等民族”,也曾淪為“二等公民”,又同是外來勢力的受害者。5個多世紀的共處和恩怨的歷史,為這三個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矛盾。

圖14…1波黑衝突中被炸燬的家園

穆、克、塞三族爭論的實質是“波黑的歸屬問題”。塞族認為,“波黑早就是塞爾維亞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波黑居住的本來是塞族居民,後來將他們人為地分裂為塞族、克族和穆族。克族強調,自古以來“波黑就是克羅埃西亞的一部分”,波黑境內的斯拉夫人就是克羅埃西亞人,並稱這可以從波黑行政區域的名稱和考古出土文物得到證明。穆族則認為,既然塞族和克族都有自己的“母國”,那穆族作為波黑的主要居民有權建立自己的國家。

第二,波黑獨立問題是引發戰爭的直接原因。波黑三族在關於波黑獨立問題上的觀點和立場根本對立。1990年底,南斯拉夫聯邦開始解體,1991年波黑境內的穆、克、塞三族及其政黨就獨立問題舉行了多次會談,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2)

塞族因擔心波黑獨立後會淪為少數民族而受制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