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四五十斤甚至更高一點。
同樣以老路家為例子,家裡租種的二十多畝即使是在這樣的災年也有三千多斤的總產量。一百多斤的田賦完全繳的起,甚至完全不影響生活。可要不李四出現,老路一家還在溫飽線上掙扎,勉強餓不死罷了。
往年間,老路家裡能有四百斤餘糧就值得放鞭炮慶賀了。
田地裡收穫的糧食是三千多斤,繳納給國家的是一百多斤,而老路一家只能吃到四百多斤,剩下的那兩千多斤哪裡去了?
這才是所有問題的核心。
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這八斤糧食,逼的大明烽煙四起,逼的一個個李闖王高闖王揭竿而起,逼的大明朝拿不出錢糧防範外族,甚至逼的堂堂大明皇后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就是為了這八斤糧食,讓崇禎承擔著橫徵暴斂的罵名。
八斤糧食不可能真的逼反了天下。
不要說富庶的江南根本就不在乎這麼點田賦,就是在刀把村這樣的北方村鎮,人們也不認為朝廷的田賦很重。
錢糧朝廷沒有收上去,農民也沒有留下,甚至在餓死和造反的邊緣掙扎。
那麼多的糧食哪裡去了?
十幾億畝田地,兩萬萬農民所創造的財富哪裡去了?李四心裡很清楚。
「萬歲,微臣所在的小村子同樣也的遭受旱災的,每畝能夠產出糧米有一百四十餘斤,繳給朝廷的田賦不到八斤。農人自己能夠留下的口糧每畝二十幾斤而已。」說到這裡,李四刻意把語速放的很慢,幾乎是一字一頓的在說:「其餘的一百多斤都是佃戶繳納給地主的地租。」
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七成的地租已經是理論上的極限,有地方高達九成。更有甚者,農民把所有的物產都繳給地主之後反而會欠下地主的租子。這樣的情況之下,不造反就只有餓死。
是餓死還在造反?農民自己會做出合適的選擇。
李四的意思就是:大明朝並不窮,窮的只是老百姓和皇帝,幾乎所有的財富都攥在士紳地主和官僚的手中。
而官僚地主對下層百姓的壓榨已經到了極限,朝廷再想加一丁點的稅也會觸動他們的利益,反對加賦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還能落下為民力諫的好名聲,不爭搶著反對就有鬼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