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6部分 (2 / 4)

義感於人神”,舉朝欲留他于都城建康輔政。溫嶠考慮到王導資格較老,堅決將這位置讓給了他。又因“京邑荒殘,資用不給”,留下了大批軍中物資後,自己仍然還鎮於武昌。

溫嶠敢於指出別人的過失,也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司馬紹為太子時,曾於東宮建造閣樓,頗為勞費。溫嶠便上書勸諫說:朝廷草創,大敵未滅,應以兵農為先,不宜大興土木。司馬紹接受了溫嶠的意見,當即下令停工。在追剿王敦叛軍的戰鬥中,大將劉遐“放兵擄掠”,溫嶠勸道:“天道助順,因此叛軍敗亡,怎能因亂為亂呢?”劉遐深受感動,連忙謝罪。蘇峻叛亂時,溫嶠屢說陶侃,陶侃不肯發兵,溫嶠只得順著陶侃,派人送信給他說:“明公姑且堅守荊州,我先率軍東下。”使者已出發了兩天,參軍毛寶知道後,立即對溫嶠說:“凡舉大事,靠的就是內部團結一致。趕快派人追回原信,改成’一定要併力西征’。原信若追不回,也得再重寫一封。”溫嶠一聽有理,火速命人日夜兼程,追回了原信。陶侃也終於答應共同西征。戰鬥打響後,溫嶠考慮到叛軍多騎兵,便於陸戰;義軍多舟師,利於水戰。欲以己之長制敵之短,宣令三軍:“將士有敢擅自離船上岸者,斬無赦!”適逢蘇峻派人運米萬斛接濟祖約,被先鋒毛寶撞見。毛寶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從。哪有敵人可打而不打的道理!”毅然率軍棄舟上岸,襲擊敵軍,奪得了全部米糧,消滅了萬餘敵軍。溫嶠知道後,不但不怪罪,反而重賞毛寶,稱讚他能相機行事。

經過了王敦、蘇峻兩場叛亂,晉室元氣大傷,都城建康“民物凋殘”,“宗廟宮室併為灰燼”。這時,溫嶠等大臣都主張遷都於南方的豫章、會稽等地。這實在是一個大失策。處於中原紛擾、北敵外逼之時,如再將都城南遷,示弱於人,外敵乘機入侵,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幸虧王導力排眾議,遷都之事始息。

晉明帝曾因“天下凋弊,國用不足,詔公卿以下詣都坐論時政之所先”。溫嶠於是上書,大致內容是:勸課農桑,發展生產;除前線臨敵之軍外,其餘部隊都應“且田且守”,以減輕國家與人民的負擔;精簡機構,選拔清廉之士為官;廢除牽連制度,取消滅三族之刑。這些建議大部分為明帝所採納。溫嶠自己在地方官任上,也能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晉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四月,溫嶠病終於江州任上。“江州士庶聞之,莫不相顧而泣。”當時,他才四十二歲。

引文及參考資料主要取自於《晉書》、《資治通鑑》、《世說新語》、《讀通鑑論》等。

溫嶠主要事蹟

一、早年抗胡鬥爭

溫嶠起家官為都官從事。都官從事是司隸校尉的屬官,“主察百官之犯法者”。史載當時“散騎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頗聚斂,嶠舉奏之,京都振肅”。溫嶠由是知名,而庾敳反而更加器重溫嶠,認為溫嶠“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後來的事實證明,庾敳的這個預見是正確的。不久溫嶠又舉秀才,闢東閣祭酒,補上黨潞令。

此後溫嶠一系列升遷差不多都與平北大將軍劉琨有關。劉琨賞識溫嶠除因其道德才能外,可能還與嶠系劉琨姨侄這層特殊的姻戚關係有關。溫嶠從平北參軍起隨琨府遷大將軍從事中郎、上黨太守,加建威將軍,“建興二年,嶠為劉琨假守左司馬,都督上前鋒諸軍事”,後又隨遷司空右司馬,進左長史。這一時期溫嶠最重要的活動是抗擊北方胡族反動統治者的鬥爭。永嘉喪亂,匈奴劉淵、羯人石勒等胡族進逼中原,攻城屠邑,殘害生靈,廣大漢族人民紛紛自衛反抗。劉琨就是當時北方抗胡鬥爭的一面旗幟。溫嶠作為其掾屬,在討擊劉、石的一系戰鬥中屢建戰功,為琨倚重。“於時並土荒殘,寇盜群起,石勒、劉聰跨帶疆場,嶠為之謀,琨所憑恃焉。”溫嶠成為北方抗胡前線的名將之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