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溫柔的 什麼> 第2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部分 (1 / 4)

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法家、農家、墨家,很多家。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武俠是不是來自於儒家?也有這樣看的,因為儒家有一種精神,叫做“知其不可而為之”,比如,在孔夫子身上就有這種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知道這個事情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因為它是正義的,我就要做它,即使不成功,我也要做到底,這是一種英雄主義精神。應該說,在儒家的思想裡面,也有一定的這種俠的精神的反映。但是,比較之下,墨家似乎更具有這種精神。墨子他提倡一種精神,叫做“兼愛”,用我們今天的思想去理解,他的主要意思是說,犧牲一點個人的利益,去為他人謀福利。

所以說,墨家似乎比儒家更具有犧牲精神,儒家還講一點中庸之道,而墨子所提倡的犧牲自己,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比較早的俠義精神的體現。至於說,很具體地論述“俠”這個概念的,也有一些著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韓非子。

韓非子他是一個知識分子,但同時是一個官僚,他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為君王出謀劃策,他反對俠。韓非子有一篇文章叫《五蠹》,裡面有一段話,表達了對“俠”的否定,對“俠”的概念的這種否定。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是一句對仗的話,把儒……知識分子,和俠進行對比,這兩個呢,一個是以文亂法,一個是以武犯禁。在韓非子看來,儒和俠都不是什麼好東西,都是壞東西。也就是說,在統治者的眼裡,知識分子和俠一樣,都是討厭的東西,都屬於擾亂社會秩序,不讓統治者好好睡覺的人,統治者把國家搞得安定團結的,偏偏有一種人叫知識分子,還有一種人叫俠,整天出來搗亂。知識分子成天提意見,說這兒不好,那兒不好,這堵車,那兒不公正,知識分子成天提意見;而俠他不提意見,他直接搗亂,他直接越過“警察”,自己去維持“交通秩序”,所以這些傢伙,在韓非子看來,都屬於社會的蠹蟲,應該大力鎮壓。我們看韓非子這個立場,他是很簡單地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來論述俠和儒的。他的這些觀點,我們今天當然不能夠認同。

武俠小說中的俠義(2)

不過,他從反面,也指出了俠的一個功能,他的立場,雖然我們不能贊同,但是他把儒和俠最早聯絡起來這個思想,我們可以說,它是很深刻的。從韓非子的話中,給我們一個啟示,俠的社會功能,和文人是很接近的,他們都是為社會鳴不平的。那麼俠和知識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持批評態度,從批評的角度,一樣來推動社會前進。所以一般看來,我們覺得,文人和武人似乎是兩端的,離得很遠哪。古代上朝的時候,文東武西,兩班站立,好像是兩端,其實不然,恰恰文人和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北京大學的陳平原教授,他有一本書,是研究武俠小說的,名字就叫做《千古文人俠客夢》,這個名字很好,《千古文人俠客夢》,恰恰是文人,最喜歡做俠客夢。俠客,我們今天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見到,我們主要是從小說中見到的,而小說都是文人寫的,俠客形象都是文人塑造出來的,所以俠和文聯絡得是非常緊的。如果我們說到武俠小說中,俠義精神的起源,最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些篇章,被認為是武俠文學的最早的源頭。那還不是正式的武俠小說,但是是武俠文學的一個源頭。那麼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是怎麼論述“俠”的呢?在《史記》中有兩個“列傳”,一個叫《刺客列傳》,一個叫《遊俠列傳》。司馬遷他的原話說:“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司馬遷這段論述,是對武俠精神很好地概括。但是我們注意一點,司馬遷這裡沒有提到武,也就是說,在司馬遷看來,俠是可以沒有武的。我們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