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明帝國艦隊順利透過了風暴角且仍舊有戰鬥力,讓蘇佩羅伯爵有些詫異,但也沒達到不敢與之一戰的地步。只想了幾分鐘,就果斷的下達了迎戰命令。
從外形上看,明帝國艦隊都是清一水的修長型三桅快速帆船,排水量應該在200-300英噸左右。
以這種體型和排水量預估,裝備的火炮數量應該在30門以內,且口徑偏小,能上18磅的不會超過12門。
以自己的旗艦科羅那達號為例,排水量800英噸,光50磅短加農炮就有12門,加上32磅、18磅炮,總數達到了48門,這還不算甲板上以殺傷人員為主的各種口徑小炮。
英國人雖然帶來了一大半由商船改裝的私掠船,但以旗艦為首的幾艘戰艦實力也不弱。
旗艦皇家方舟號排水量800多英噸,雖然艦齡高達50多年,但在20年前經過徹底的改造。即便只裝備了50門18磅卡巴林炮,戰鬥力仍舊不可小覷。
(英噸,是英國的重量單位,後世裡依舊存在,通常稱為長噸。等於2240磅,1016公斤。它來自酒桶裝酒的重量,這種酒桶被稱為tun。
收稅的時候,每10tun酒收1tun稅。後來古英語中的tun慢慢演變成ton,也就是後世的噸。在美國還有一種單位叫短噸,也是來自這種酒桶。短噸等於2000磅,是桶裡酒的淨重。)
當年的無敵艦隊就吃虧在這種射程和精度都比較高的卡巴林長管艦炮上,在600米距離,卡巴林炮的彈丸雖然不能完全突破西班牙戰艦的船體,卻能對上層建築、帆具和人員造成極大傷害。
陸戰要比兵力數量、作戰經驗、武器水平和戰術安排。海戰也差不多,船隻噸位、火炮數量、水手經驗之類的引數,都排在戰術之前。
指揮官只要別犯傻做出錯誤判斷,在雙方實力比較懸殊時,弱的一方基本沒有翻盤的可能。唯一的區別就是能給對方造成多大損傷,然後能不能突圍成功。
現在蘇佩羅伯爵認為明帝國的海上實力並沒有葡萄牙人傳的那麼強大,無非就是戰艦速度快一些、機動能力更靈活而已。
對付商船確實很好用,但要與皮糙肉厚、火力兇猛的專職戰艦較量就差遠了。這很像當年英國人走的路子,確實能起到一定作用。
可惜發明此種海戰套路的英國人這次站到了自己一邊,他們的私掠船也具備相似的效能。所以這場即將發生的海戰,己方取勝機率非常大,幾乎是百分百。
但也不能太掉以輕心,伯爵打算用西班牙艦隊當做誘餌,主動衝上去與明帝國艦隊正面交戰,先將其一部纏住儘快消滅。
此時布萊克中校率領英格蘭艦隊向北穿插,搶佔上風頭,充分利用機動性和炮擊準確性進行壓迫,逼著敵人不敢順風轉向,從而一頭扎進自己的懷抱。
只要進入接舷戰距離,這場海戰就註定贏了,而且不是慘勝。雖說明帝國的戰艦設計思路不盡如人意,可那也是風帆戰艦,比武裝商船值錢多了,隨便俘獲幾艘就是大賺。
出現在桌灣外海的艦隊,確實是洪濤率領的救援艦隊。在用了一整天時間,冒著強烈的頂風和平均6、7米高的海浪繞過好望角之後,只有少部分艦船抵達了集結點。
這倒也不算啥大事兒,總體表現還略高於事先的評估。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穿越好望角,除了風浪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愁人的難題,大霧。
由於洋流的干擾,好望角海域在夏季的凌晨、傍晚和夜間非常容易大霧瀰漫,海面上的可視距離只有幾百米。
如果放在陸地上,能看出幾百米什麼也不耽誤,安全極了。可是到了大海和空中,這個距離就很危險。
編隊或者相向航行的船隻,稍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