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帝國海權起點> 第196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6部分 (2 / 4)

口,就業率的降低會導致國內社會不穩定,而且會導致人口流失,而顯然對德國是不利的,尤其是德國人口整體素質在歐洲算得上的首屈一指。

1763年8月13日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簽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義務教育法》,而1825年開始實施強制性義務教育,1850年又頒佈《學校法草案》,規定受教育與服兵役一樣為公民的義務,並且規定教師享有公職人員的一切權利和義務,學生免交學費。從而成為世界上最早推行免費義務教育的國家。因此德國公民識字率已經是歐洲第一。而德國統一後,在和平的環境中,德國人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制定了完備的計劃,也為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英國教育家亨利·羅斯科曾經評價過:“在德國為愛好科學和知識而愛好科學和知識的情況,在大學裡遠比我們英國的大學裡普遍的多。”

而高素質人口從來都是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外移民造成的人口流失不僅使德國的實力受損,還白白便宜了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19世紀發展迅猛的美國機會眾多,的確讓很多在國內生活艱難的德國人心生嚮往。在19世紀中後期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都是世界最大的移民輸出國,而美國則是最大的移民輸入國。這樣的情況顯然不能讓其繼續加劇了。

不打關稅大戰,避免經濟發展受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緩和和俄國的關係,將工業品推銷出去,這樣能加速工業發展是第二步;然後降低糧食進口關稅後,勞動者就會有更多的閒錢,那麼擴大內需是第三步。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趕快讓殖民地可以自主運轉,而不用帝國不斷的掏錢去補貼了。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作為德國殖民地發展的前期試點,德屬喀麥隆的管理體系已經基本建立。而且由於腓特烈皇儲的支援,此時的喀麥隆的管理結構和軍事存在遠比歷史上好的多。各地殖民地官員也和歷史上不同,並非全部由軍事官員組成,而是有相當部分的民政官員負責行政管理,免得那些軍官們遇事只知道蠻幹。在約亨的干預下,殖民地政府也並非完全透過武力手段剝奪殖民地的土地,因為此時德國剛剛進入喀麥隆,而喀麥隆地形複雜,自然環境優良,加上東部和北部的地方部落實力相當強大,因此這些民政官員們採取拉攏為主鎮壓為輔的政策,利用從歐洲帶去的工業產品賄賂各地的酋長,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再動手幹掉幾個不肯合作的小部落殺雞給猴看,威逼利誘這些酋長們和殖民政府合作,讓德國人在喀麥隆站穩了腳跟。

未來的喀麥隆可是被稱為“中部非洲的糧倉”,也是非洲少有的能對外出口糧食的國家,約亨可不希望和歷史上一樣,為了滿足國內工業原料的生產,因此讓殖民地只從事單一經濟作物的種植,最終導致殖民地的糧食不僅不能填補國內糧食的缺額,還要進口來滿足殖民地需求。如果在喀麥隆加大糧食的生產,那麼當喀麥隆生產的糧食開始緩慢進入德國市場,導致德國糧價下降,並且透過內部的有意引導,流傳帝國要降低糧食進口關稅的訊息,這就會讓大量靠土地吃飯的容克貴族不安,這個時候再放出喀麥隆擁有大量的適合種植的耕地的訊息,並告訴所有人帝國給予在殖民地進行農業種植的德國人在土地購買價格、稅收上給予優惠,加上僱傭當地人進行種植遠比在德國本土的成本低的多,就會有一些膽子夠大,又不那麼守舊的容克地主們投身到殖民地的開墾大業中去,至於那些死抱著自己在本土的那麼點耕地並且反對帝國加大對殖民地投入的傢伙,等從俄國大規模進口糧食的時候,有這些人哭的。而願意去喀麥隆投資的人多了,也帶動了喀麥隆整個殖民地經濟的整體發展,而殖民地經濟的整體發展,又會讓更多人來這裡投資,從而形成良性迴圈。

不過由於總體的殖民政策偏向溫和,加上前期投入並不多,因此總體進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