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武聖是岳飛> 第9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2部分 (1 / 5)

浚州黃河大橋建成於北宋政和五年,跨越大伾鳳凰紫金三山,和浚州滑州兩個州府。

該橋分為兩段,徽宗趙佶下詔賜名,大伾山至鳳凰山段的浮橋曰天成橋,屬浚州;鳳凰山至紫金山段的浮橋曰榮光橋(後改為聖功橋)。屬滑州。

宋代是黃河在浚的最後時期。當時,由於滑州境內土質疏鬆,因此處於此境內的河堤經常決口,有人提議在浚州境內開河分流。

於是,朝廷調發黃河沿岸百姓修築工程,民不聊生。正如《宋史》中所言:“每歲春首,騷動數路,常至敗家破產”。

政和四年十一月,督水使孟昌齡獻議:“導河大伾,可置永久浮橋”。

他提議引黃河水。使之透過大伾山及東北二小山(紫金山鳳凰山),使其分為兩股而過。在下流合二為一,由此以三山為橋墩,修築浮橋,將“省費數十百倍,寬河朔諸路之役”。

宋廷喜而從之,任孟昌齡為都水監,徵集黃河兩岸民夫數十萬,並於浚州大伾鳳凰紫金三山間建浮橋兩座。

六月,宋徽宗下詔於河北京東京西路,並嘉賞開河修橋有功的官員。詔書曰:“鑿山酈渠,循九河既導之跡,為梁跨趾,成萬事永賴之功……人絕往來之阻,地無南北之殊……”

又詔:“居山至大伾山浮橋屬浚州者,賜名天成橋;居山至汝子山浮橋屬滑州者,賜名榮光橋。”不久,改榮光曰聖功。同年七月,御製橋名,摩崖以刻之。並建有三山橋銘閣,丞相蔡京請示命名為“纘禹繼文之閣”,門曰“銘功之門”

然而此等導河築橋的壯舉,並非想象中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分流河雖開通了,然而水流依然猛暴,遇山稍隘處,往往氾濫成災;浚滑境內,黃河兩岸的百姓溺死於洪水的不計其數。

浮橋築成後的第六年,即宣和三年(1121年)十一月,天成聖功橋即毀於黃河水。次年,孟揚修復,徵集黃河兩岸民夫十五萬七千八百。

據《浚縣誌》記載,當時主修浮橋的孟昌齡蔡京等借建橋之機,聚斂金帛,富比王室。

在《宋史》中亦載:孟昌齡孟揚孟揆,父子相繼領職二十年,積惡如山:“妄設堤防之功,多張梢樁之數,窮竭民力,聚斂金帛,交結權要……大河之橋,歲一造舟,京西之民,猶憚其役。而昌齡首建三山之策,回大河之勢,頓取百年浮橋之費,僅為數歲行路之觀。漂沒生靈,無慮萬計,近輔郡縣,蕭然破敗”。

雖然孟昌齡父子最終還是被高宗皇帝給全部處決掉,但是他們對普通民眾所造成的傷害,和給整個大宋朝廷帶領的損失,都已經不可挽回。

俗話說:窺一斑知全豹。由此可見,靖康之恥可能是偶然的事件,但北宋朝的滅亡勢在必行。

浚州黃河大橋是黃河上的要衝,更為京城北方之門戶,戰略意義極為重要。要想保衛開封府汴梁城,只有先守住這座黃河大橋。

在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第一次南下入寇宋朝,奪取河北河東諸地的時候,在這裡就發生過一次金宋奪橋之站。

十二月十四日,金兵主帥完顏兀朮下令渡河攻打,直逼汴京。

宋廷聞訊,舉朝震驚。為加強黃河防線,急派內侍梁方平率宮廷衛士鎮守黎陽津(浚州黃河渡口)。同月,金東路軍攻陷真定,兵逼浚州。宋廷遣河北河東制置副使何灌率兵兩萬至浚州增援,與梁方平堅守黃河天成聖功二浮橋,以拒金兵。

靖康元年正月初二,金兵分兩路自邯鄲南進,一路以郭藥師為前鋒,率主力精騎兩千人疾馳三百里,直抵浚州。另一路由完顏兀朮率領,克湯陰後與藥師會合,攻打浚州。

當時金兵攻勢甚猛,梁方平率兵駐守在黃河北岸,見金兵至,倉促奔潰。金軍一路向南馳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