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隊長詫異,這咋還有意外之喜呢?連忙湊過去看縣委宣傳報,那報紙上印著的不正是李家人嘛! 不禁感嘆李家人的好運道,絕對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範,出了個學習好的孩子,結交了更多的人脈,把全家都帶起飛了,再反觀自己大哥家的嬌嬌,跟李陽還是同班同學呢,也沒看她有啥出息,聽說學習成績也不咋好。 言歸正傳,幾人放下報紙的事情不談,開始研究種菜的可行性,這就到了李陽的主場,他作為一個既吃過豬肉又見過豬跑的專業人士,那必然是分析的頭頭是道。 既然聊到了個人家自留地種菜,那就像發豆芽的事情一樣,如何收購就成為了大問題,如果拿錢收購,那是違反政策,可如果用公分收購,社員們恐怕也不願意。 問題很現實,困難就擺在這裡,利民大隊的懶漢少,人口多的人家工分也多,換完糧食還能剩下不少工分,大隊上只有布票、糧票、副食票,不僅種類有限,它數量還少。 有的人家就用工分換魚換豬肉,即使這樣,大隊上也還欠著幾戶的工分,因為沒東西給人家換,要錢就更沒有了,這就和產能過剩是一個原理,還好去年冬天賣豆芽賺了不少錢,大隊上給幾戶欠工分的人家折算成錢,發放給他們,這結果倒是皆大歡喜了。 李陽提出建立一個小型的村辦收購站,可以專門用來收青菜、豆芽、雞蛋這類農產品,還有編的竹筐,涼蓆、草帽一類的手工製品,社員們也可以用工分來這裡換些日用品,布料一類的東西,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 再說這是村辦的集體產業,用農產品跟供銷社換物資,也不涉及錢財往來,絕對的合情合理合規合法。 林隊長和老支書被李陽一頓分析,雖然沒全聽懂,但是也明白這絕對是有利於大隊發展的好事,只有隋會計聽明白了,說是用農產品去換物資,再把物資換給工分持有者,這裡面看似和錢票無關,但是大隊上是可以把工分兌換成錢的,李陽的提議如果運作好了,也是能為大隊上創收的。 想明白了這點,隋會計看李陽的目光就越發親切了,原本他對李陽是長輩對晚輩的欣賞,現在他對李陽是看見了同類的狂熱。 可惜這樣一個人才勢必不會屈居在一個小小的大隊,要不然村會計的崗位舍李陽其誰,難道是自己那個蠢兒子嗎?隋會計自己的良心都過意不去。 又被老爹嫌棄的隋禮,此刻也在村口宅基地這裡看熱鬧呢,李爺爺教給大家怎麼做木頭架子,架子也沒有統一規格,每家的面積和房屋舉架都不同,尺寸沒法統一,大家都是種地的老手,方法告訴大家了,自己回家琢磨去吧! 對於老李頭不藏私的舉動,眾人給予了高度讚揚,李爺爺笑呵呵的表示,“都是鄉里鄉親的,大家攜手努力,互幫互助是應該的。” 李爺爺在心裡暗搓搓的想著:“哼!要不是我家大孫子說了,有多少菜他都能賣出去,種菜的人越多,產出的量越大,他的收益才能越高,我才不免費教你們呢!” 大隊部這邊討論的差不多了,李陽開始圖窮匕見,抖出那張蓋著婦聯大紅章的推薦信,來了一個舉賢不避親,熱情舉薦吳知青,也就是他的大堂嫂吳敏,來擔任收購站的負責人,當然了,一個人估計是忙不過來的,他覺得隋禮就很合適,初中畢業,學歷夠用,人年輕,腦子也靈活,不怕髒不怕累,他一定能勝任這份工作的。 隋會計沒想到還有他家隋禮的事兒,他剛才還為臭小子不能繼承他的衣缽,擔憂他會不會在家啃老,李陽這三言兩語的就把他兒子的工作問題給解決了?感覺有些玄幻。 李陽賣力的推銷著他的大堂嫂和發小,雖說明面上是公對公,可實際上這可是他的私人產業,核心機密必須得掌握在自家人手中,至於搬搬抬抬,收貨送貨這些體力活兒,正好適合年輕力壯的隋禮,省的這哥們兒像個無業遊民二流子似的在村裡瞎晃。 自己可太為兄弟著想了,他那股子八卦的勁頭兒,特別適合搞情報工作。 哪家種了什麼菜,產量有多少,有沒有私下拿出去賣,這些情報都靠隋禮收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