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曉雨收到李陽哥給他捎回來的腳踏車時,簡直是受寵若驚,他的富婆姐姐終於想起他了,從此他也是有車一族了。 現階段高中生就能騎上腳踏車的人少之又少,在未來的十年時間裡,腳踏車依然是主要的代步工具。 王副廠長也跟李陽聊了一會兒,改革開放後,縣城的服裝廠不如以前景氣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民營企業和個人作坊如同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國營工廠再也不是一家獨大,現在的形勢已經由賣家市場逐步轉化為了買家市場。 閒置的生產線又不能賣出去,李陽想買也沒那個門路,所以將一些製作工藝複雜的花邊和流蘇都承包給了縣城服裝廠,雙方也算是互惠互利皆大歡喜,合作的很是愉快。 李陽到家後,開始把車上的電器一樣一樣的拿下來,家裡沒買冰箱,飯菜都是現做的,偶爾有剩菜的情況也會拿去餵豬,再說老兩口也不適合吃冷凍食品,就連電風扇也沒拿回來,那東西吹多了不好,再說北方的夏天也不熱,但是洗衣機和電視機不能少。 李陽開著一輛貨車回村,引來不少看熱鬧的人,他們還是第一次見著這種小型貨車,比拖拉機還能裝,而且聲音也不大。 電視現在也沒節目,李陽先把室外天線架在樓頂,等到晚上再除錯,他先去把洗衣機接上。 李奶奶好奇的看著這個機器,叫啥洗衣機的,聽說這個鐵箱子能自己洗衣服,真的是太神奇了。 到了晚上六點,李陽站在樓頂除錯天線,好多村民過來看熱鬧,圍著電視機看螢幕上石英鐘跳數字,這是他們村的第一臺電視機,之前只在廣播裡聽說過,這個方方正正的東西里能放電影,還能看春節聯歡晚會。 電視機有十二個頻道,但只能收到三個臺,一個是中央電視臺,一個是省臺,還有一個是市電視臺,並且晚六點前是一個臺也沒有的。 李陽擺弄了一會兒就聽見樓下傳來的喧譁聲,估計是電視裡面出人了,趕忙跑下來看看清不清晰。 一個十四寸的黑白小電視,解析度又不高,李陽也沒覺得多好看,好在天線放的高,接收效果還不錯。 電視機終於在萬眾矚目之下出了畫面,哪怕只是廣告,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並且覺得電視上的每一個字都不能錯過。 李陽也不跟他們擠,拿上兩個嶄新的收音機去了陳二狗家,原本熱熱鬧鬧的小院裡現在就住了三個人,顯得冷清而蕭索。 把其中一個收音機交給二狗他爹,剩下的那個送去了隋禮家。 對比於隋家的其樂融融,一牆之隔的陳家則是寂靜無聲,老兩口現在不愛出門,活動範圍基本就在這個小院裡,二狗爹一個人坐在炕邊,愛惜的摸著收音機,李家二小子說的對,自己不應該龜縮在這裡,心裡懺悔沒有用,他應該用實際行動去彌補妻兒受過的委屈。 陳家二老剛才也聽見了李陽說的話,是他們拖累了孩子,縱容了女兒的所作所為,反而造成了兒子一家妻離子散的局面。 說起陳家的大女兒,她們家那日子過的才真叫雞飛狗跳,看著潑辣又不講理的陳家大姑,終究是沒能管住兒媳吳曉曉。 陳建業和吳曉曉結婚後生下一個男孩兒,吳曉曉考上大學以後,並沒有像承諾的那樣把陳家人接去城裡享福,而是自己過起了悠閒的小日子,現在已經被分配到其他城市去做教師了。 這是吳曉曉自己的選擇,她希望能離勝利大隊越遠越好,而且也不能讓她的孃家人知道她的具體地址。 她好不容易熬出了頭,絕不能從一個火坑跳進另一個火坑,至於兒子,那可是老陳家的香火,怎麼可能會受委屈? 再說了,她以後又不是生不了,她才不會像胡小月那樣感情用事,反正也沒領結婚證,直接一走了之不就好了,還非得費勁的把個小丫頭片子偷出來,以後再成家還得帶個拖油瓶,也不知道她到底是咋想的。 胡小月沒想再成家,她現在做小學教師,住宿有宿舍,吃飯有食堂,孩子的身體也好了許多,她覺得日子很有盼頭,她就想守著孩子過,照顧好她。 這兩個女知青有著類似的遭遇,最後的選擇卻截然不同,沒有誰對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