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娘娘廟> 第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部分 (1 / 5)

古道情緣

(一)

綿延千里的黃河故道,把無數座沙丘和大大小小的村莊連在一起。

娘娘廟村的二百多戶人家,世世代代與沙丘為伴。黃沙不能當飯吃,可種出的玉米小麥、瓜果梨桃養人。沙土裡種的地瓜,沙土裡炒的花生,是娘娘廟村的兩大特產。秋收過後,東頭的媳婦西院的漢子攜著筐子挑著擔子,直奔30裡外的商平縣城……

娘娘廟村的娘娘廟,修於何年無人知曉。廟裡供奉的娘娘,姓甚名誰也說不清楚,有人說是泰山奶奶,也有人說是觀音菩薩,反正非仙既佛,拜就是了。

據說,早在一百年前,娘娘真的有求必應。誰家的兒子娶親、閨女出嫁,頭天給娘娘燒柱香,第二天一早來取待客的物件,什麼桌凳碟碗都擺在廟前老槐樹下,用完了半夜送回去就是了。後來有人起了貪念,取十件送九件,或拿破的爛的充數,以後就再也不靈了。

小文的老爺爺楊秀嶽,人稱楊老倔,那可是村裡出了名的倔祖宗。每當有人議論娘娘不靈了,氣就不打一處來:“誰說娘娘不靈,他沒爹!自個做了虧心事,能怨娘娘嗎?!”

楊老倔原不是夲地人,,皆因祖上楊都堂(明代稱各衙署長官為堂官,都察院長官都御史以及被派遣到外省的總督、巡撫均通稱都堂。)遭奸人陷害被貶,舉家遣往此地。後人一代代繁衍生息,成了地地道道的莊戶人家。至今,村東頭還有一段圍牆,據說就是當年被貶都堂的宅院。

三百年過去了,都堂的後人分成二十多戶,仍集居於老圍牆附近,人們習慣稱之為楊家大院。

楊老倔這一支始終秉承楊家遺風,“凍死迎風站,餓死不折腰。”儘管再沒人入仕為官光宗耀祖,可靠著祖上留下的上百畝地,在娘娘廟村仍稱得上是大戶人家。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到了楊老倔這輩兒,家境忽地敗落下來。敗的原因很簡單,他爹是個敗家子。

有一年,楊老倔的爺爺打發他爹去買年貨,到了集上一看啥都貴,只有鞭炮便宜。這位少爺一甩手,收了半拉子鞭炮市,裝了滿滿一馬車,從十里外的三王鎮一悶氣燃放到家門口,出了正月還沒放完哩。

敗落歸敗落,可仍有十畝好地,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村東十里沙河灘上還有幾十顆梨樹杏樹,人死後都留給了楊老倔。

楊老倔人倔,過日子可比他爹掂實。沙河 上的梨和杏一筐筐的往家摘,自己不捨得吃一個。十畝地在他手裡鼓搗得直冒油,糧屯裡總是滿滿的。但是,老婆孩子吃飯時,誰要掉個飯粒,它能跺腳罵上一天。

楊老倔罵人是出了名的。可他自己卻不認帳:“他孃的,都說俺好罵人!他孃的你說俺罵誰來?”

楊老倔的媳婦平日裡少言寡語,每逢受了氣就到娘娘廟裡燒幾張紙,給娘娘唸叨唸叨,氣慢慢就消了。雖說自家 爺們脾氣不好,可為人耿直忠厚,跟他鬥氣不值得。

楊老倔的大兒子佃澤到了念私塾的年齡。可唸了不到兩年,他又把兒子送進演武堂,每滿一個月才許跟娘見上一面。一進門,先讓兒子給他耍把兩招。而只有這時,楊老倔才肯篩一壺老酒,放開眉頭笑一回:“他孃的,還真是那麼回事,看來楊家祖墳上又要冒青煙了。”

娘娘廟村西南十五里有個李家莊,莊裡的男男女女也是吃沙土長大的。也不知是啥緣故,李家莊的閨女長得格外水靈。沙河一帶的後生們,做夢也想把李家莊的閨女娶回家。

李憲仁祖輩靠打漁為生。大沙河裡一條船,李家莊上三間屋,爹孃撇下四畝地,有吃有穿日子過得倒也舒坦。美中不足的是,李憲仁媳婦的肚子不爭氣,到了四十三歲才生下第一胎,還是個閨女。

儘管如此,閨女剛出滿月,李憲仁就僱一套馬車,帶上媳婦抱著

沒有了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