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振,旋被召回。不久,劉牢之被任為龍驤將軍,駐守淮陰。後進戍彭城,復領太守,並討滅劉黎。
太元十三年(388年),丁零族首領翟遼定都滑臺,自稱魏天王,建立*。太元十五年(390年)初,前秦將張願派兵擊破金鄉,又圍困泰山太守羊邁,劉牢之派參軍向欽之擊敗圍兵。後劉牢之敗於翟遼之子翟釗。八月,劉牢之率軍自彭城長途奔襲鄄城,一舉攻克。翟釗逃奔黎陽,造成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側翼*。劉牢之與剛收復滎陽的朱序所部晉軍兩面夾擊滑臺,激戰竟日,翟遼大敗,渡河北逃,其部將張願降晉,河南丁零勢力基本肅清。
太元十八年(393年)閏七月,司馬徽在馬頭山(今安徽省懷遠南)聚眾起事,劉牢之派遣參軍竺朗之進攻,司馬徽敗死,起事失敗。時慕容氏掠廩丘,高平太守徐含遠告急,劉牢之不能救援,晉廷以其見死不救而免了他的職。
隆安元年(397年),司馬德宗繼位,史稱晉安帝,是個白痴。時會稽王司馬道子輔政,執掌朝政大權。僕射王國寶、建威將軍王緒依附司馬道子,參掌朝政。王國寶等勸說司馬道子裁減方鎮兵權,引起平北將軍王恭、鷹揚將軍殷仲堪等人不滿。王恭、殷仲堪以清君側、誅王國寶為名,聯合舉兵進逼建康(今江蘇南京)。王恭以劉牢之為府司馬,領南彭城內史,加輔國將軍。王恭使劉牢之討破王廞,讓劉牢之領晉陵太守之任。王恭本來就以才地陵物,等檄書發到京師,司馬道子為求退兵,已殺王國寶、王緒。王恭自認為威德已著,雖杖劉牢之為爪牙,但以行陣武將對他相待,對他的禮遇很薄。劉牢之自負自己有出眾作戰才能,因此深懷恥恨。
………【第十四篇 劉惔】………
劉惔,字真長,沛國蕭人,漢室之裔,歷司徒左長史、侍中、丹陽尹,故世稱劉尹,為會稽王司馬昱所信重,年三十六而卒。其人生卒年史書未載,但活躍於晉穆帝公元三四五年至公元三五六年(永和中)、約逝於公元三四九年至公元三四零年(永和四至五年間)則無可疑。《晉書》卷七五《劉惔傳》極簡略,反而是《世說新語》各篇中儲存了大量關於劉惔的資料。該文章也主要以《世說》為依據來討論劉惔的生平。
研究劉惔生平,先看東晉穆帝朝的政局。穆帝朝尤其是公元三四五年至公元三五六年(永和年間),是東晉一朝比較安定的時期,公元三六七年(永和十二年)裡,內外門閥士族相維相制,北方後趙浸衰以至分裂,無力南圖,因而形成了“中外無事十有餘年”(《晉書》卷八《穆帝紀》史臣曰)的大環境,因而名士風流、清言雋永,就成了永和之政的重要標誌。這一時期主要主持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和揚州刺史殷浩,都以能清言著稱;而司馬昱最為信重的“入室之賓”劉惔與王濛,更是一代名士之宗。
然而,在永和年間的安定環境下,隱藏著不安定的因素。自公元三四二年左右(鹹康末年)王導、庾亮相繼而卒後,一直是王導外甥廬江何充與庾亮弟冰夾輔王室,而冰弟翼鎮荊州,既互相合作、又彼此抗衡,然而穆帝即位兩月之後庾冰即卒,次年庾翼卒,再次年何充卒。此數人去世後,元老名臣所餘無幾,而王庾二族亦無足以繼承世業的子弟,不得已之下,何充於庾翼卒後調整朝局,以桓溫代庾翼鎮荊州,與先已鎮徐州的皇太后父褚裒分居上下游要鎮,而於中樞提拔夙負盛名的名士殷浩。何充曾自言:“桓溫、褚裒為方伯,殷浩居門下,我可無勞矣。”以為這樣就可以維持一個內外相維的安定局面。然而,不久何充即去世,代之輔政的是元帝幼子會稽王司馬昱,司馬昱繼承了何充留下的格局,但是與何充略有不同的是,來自上游桓溫的壓力此時已經比較明顯,故司馬昱要倚任殷浩甚至褚裒來對抗桓溫。然永和人物論雄才大略實無過於桓溫者,殷、褚清名甚盛,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