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倒是給林如海提了個醒,太子是皇帝的第一個兒子,還是皇后生的。皇后除了太子之外還有一個女兒,可惜嫁人之後沒兩年就死了,連個骨血也沒留下。
林如海又想到今日下朝之時,御史臺裡幾個御史說太子不忠不孝,明日要上書廢太子,還打算死諫,不由得頭又疼了起來。他擺了擺手道:“天色已晚,你先去睡吧,讓為父再想一想。”
婉玉走了,書房裡只剩下林如海和一盞孤燈,林如海看著那一點火光忽明忽暗,不知過了多久,他終於下定了決心,一聲長嘆,攤開摺子,準備上書請罪了。
他是太子黨,毫無疑問,雖然跟太子的接近是在皇帝的授意下,也是在他的監視下進行的,有點讓儲君先行接觸辦事能力強,又忠心的大臣,好組建自己的班底,但是別人不知道這些,他們眼裡看見的,只有一條:林如海是太子黨。
想到這兒,林如海不免又埋怨一句太子,都等了這麼些年了,如何不能再多等兩年。
林如海原本的打算是先拖著,他雖頂著一個太子太傅的頭銜,但是說實話這就是用來封賞的虛職,更何況太子跟他一樣大,他是從來沒教過太子任何東西的,因此他原本打算等著,等到這件事情有了定論,橫豎太子還有個岳父呢,看看皇帝怎麼處理他們再說。
當然他想的路不止這一條,而今天婉玉這兩句話就讓他往第二條路上傾斜的更多了。
跟第一條有點被動的中庸之道不同,第二條路就是主動上書請罪了。既然是請罪,那不免要帶上太子,當然帶兵入宮全部是太子的錯,不過這摺子上就要掌握一個平衡了,是全部堆到太子頭上,還是全部堆在自己頭上,這一點就只能自己掌握了。
走第一條路是肯定會被降罪,第二條路也一樣,但是第二條路堵的是將來,是聖心,是會不會再次起復。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太子帶兵進宮究竟是誰的錯。
林如海打算把這事兒往自己頭上攔了。
正如婉玉所說,皇帝跟太子父子情深,他要是踩了太子,的確是一時爽了,太子犯下這麼大的事,確實是推脫不了,但是萬一將來陛下反悔了呢?太子德行有虧,被廢也是正常,但是萬一皇帝心裡也有氣了呢?養了這麼多年,辛辛苦苦培養的太子廢了,好麼,你們誰說過我兒子的壞話,朕一個個收拾。
這事兒也不是沒有先例的,比方太子的幾個兄弟,還有太子先頭的兩個師傅,甚至還有朝廷上的大臣,太子還真就沒吃過虧。
至於把這事攬在自己頭上,會不會真的就被皇帝給辦了,林如海只能說有這種可能,皇帝現在還在氣頭上,人衝動之下幹什麼事情都是可能的,這樣的確有風險。
不過就像人人都知道林如海是太子黨一樣,人人也都知道林如海在太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沒什麼作用的,況且他才進京沒兩年,去年又因為夫人過世請了三個月的喪假,這麼短短的時間,要是能混進太子的心腹隊伍,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況林如海還有以往的功績頂著,管了這麼多年的鹽稅分毫沒差錯,上了河堤,還得了十把萬民傘,伯爵的爵位,太子太傅的虛職,這些都是可以用來頂罪的頭銜,這也是林如海敢於冒風險的緣故。
林如海越想越興奮,一張摺子洋洋灑灑七八百字,從請罪開始到剖析內心,總之是愧對皇帝的厚愛,愧對列祖列宗。
摺子寫完了,林如海又看了兩遍,想想明天要說的話,這才在書房和衣睡下。
天還沒亮,林如海就被上夜的小廝叫起了,這一覺睡起來,他反而冷靜了些,昨天那股振奮全身的能量也消散了不少,他一邊吃著早飯,一邊吩咐人去喊婉玉過來。
婉玉這一夜也睡的不太踏實,她是相信她爹的政治情商的,絕對不至於在這個時候出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