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這一次出兵伐魏,除了永安和南中還留有一些守衛部隊,漢中還有兩萬戍衛拱衛天子,防備賊人逆漢水而上。
剩下的其他地方,兵力幾乎都是抽調一空,就連錦城都不例外。
可以說,這已經算得上是舉國之力。
只是這一次被大漢上下寄予最大希望的伐魏之戰,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壓抑。
丞相大軍被阻於五丈原,涼州大軍沓無音訊,隴右大軍被逼得退守蕭關……
三路大軍,沒有一個好訊息。
而漢中,則是承受著最大的壓力。
不但是因為天子駐蹕於此,還因為漢中正北方的關中,就如同一個巨大的陰影,從大漢立國之初,就一直籠罩在漢中的頭頂上。
無論是拿下隴右,還是經營涼州,最終還是為驅散漢中頭頂的烏雲做準備。
只有還於舊都,大漢才算是真正有了復興的資格。
反而言之,如果舉全國之力都沒有辦法驅散這個烏雲。
那麼大漢這些年來好不容易才樹立起來的信心,就會被擊潰大半。
正當大夥覺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時候,接二連三的好訊息就突然爆發了出來。
“丞相退司馬懿,破魏賊數萬精銳中軍於五丈原,逼降陳倉、汧縣……”
“姜將軍攻破橋山,已從北面進入關中……”
“馮君侯轉戰萬里,滅四萬胡騎,攻破幷州,揮師河東……”
漢中這十餘年來,由南鄉發展開始,再到天子留守,已經成為大漢的實際中心。
更別說這些年來,南來北往的客商,有不乏見多識廣之輩。
聽到這些訊息後,不少人頓時就驚呼起來:
“如此說來,大漢豈不是已經把關中包圍了?”
“嘖嘖!怨不得這大半年來,一直沒有什麼訊息,原來就等著馮君侯繞路河東呢!”
“可不是麼?若是荊州還在,這魏賊,怕不是要被全部堵在關中?”
人群裡響起一陣嘆息聲。
荊州的話題,在以前是一個敏感話題。
上層不想談,下面的人不敢談。
但隨著大漢這些年在前線的不斷勝利,還有漢中忠義祠的設立,“桃園三結義”、“忠義世無雙”的傳說越發深入人心。
大漢上下,已經不再忌諱談論這個問題。
“哼,若不是吳國鼠輩……”
“悄聲,吳國現在可是大漢的盟國呢!”
“嗤!”有人冷笑一聲,“大漢出兵大半年了吧?這關中都快打下來了,盟國的出兵呢?”
“不是說已經從巢湖出發了麼?”
“大漢仗都快打完了,吳人才出發?”
“若不是訊息傳過來,我們自己都料想不到關中會打成這個樣子吧?吳人恐怕就更想不到了。”
有“民間智囊”在高談闊論,“我看啊,吳人就是想要看大漢與魏人兩虎相爭,從而漁翁得利。”
“哎,你這話恐怕說中了吳人的心思囉!只不過啊,這虎倒是有一隻真虎,可惜利倒未必得利!”
“誰說不是咧!要說啊,大漢朝中諸公,還是有高人的,說不定早就料到了,就是不想讓吳人佔便宜,所以才會這麼打關中!”
眾人皆是會意大笑起來。
所謂真虎,指的就是關老君侯的四子,關索。
聽說這一次馮君侯就是派關索為前鋒,一路鐵騎所向,無人能敵,涼州大軍這才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師河東。
當年關老君侯乃先帝虎將,這關索,算是虎將之子,送一個虎子之稱,倒不為過。
有人嘿嘿一笑:
“當年關老君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