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魏賊有新的動作,丞相總是要歸功到馮永身上,這讓魏延大是不悅。
但見他抗聲道:
“丞相,吾雖知馮明文確實有能力,但如今彼遠在數千裡之外,與眼前這戰況有何相干?”
“丞相若是當真把眼下魏賊所為,皆歸於馮明文身上,那軍中將士陣前生死相拼,又有何意義?”
丞相眉頭一皺,還沒說話,與魏延一向不和的楊儀,居然也站了出來:
“儀知丞相素來看重那馮明文,但此次伐賊,漢中大軍有十萬之眾,而涼州軍不過偏師耳。”
“丞相之言,分明就是說大軍無功,偏師有功,這些話,真要傳了出去,軍中將士怕是要心生怨言,道丞相不公啊!”
看著水火不相容的兩人居然極為罕見地站到一起,丞相有些沉默:
你們兩人,若是平日裡也能像現在這般,戮力共興漢室,那該有多好?
除了諸葛亮外,魏延和楊儀這兩人,算得上是軍中地位最高,資格最老。
兩人一起站出來說話,下邊的人大多都識趣閉嘴不語。
關興是馮明文的舅子兄,張苞也是馮明文的舅子兄,因為利益相關,兩人肯定不能在這個時候出頭。
否則就有偏私的嫌疑。
至於虎步監孟琰,那就更不用多說。
一是與馮鬼王越巂有共事之誼。
二嘛,不管是在越巂,還是在其他南中各郡,他的族人都要靠興漢會吃飯,這也算是利益相關了。
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本就有些敏感,自然就更不敢出頭。
丞相沒有接兩人的話,只是用目光掃了一下帳內。
一陣詭異的安靜之後,有人終於按捺不住,站了出來,大聲說道:
“丞相素來公正,有功者雖仇必賞,有過者雖親必罰,軍中將士何來怨言之說?何時有人道過丞相不公?”
此話一出,引得所有人皆是舉目而視。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吳懿之族弟,吳班。
這一次北伐,吳懿留守錦城大後方,唯有吳班領錦城諸軍而來。
當年隴右之戰,馮永曾派出工程營助吳家兄弟拿下下邽與臨渭,雙方也算是有交情。
再加上吳班以豪爽稱於蜀地,頗有俠義之心。
這些年來,天下游俠皆言:為人不識馮郎君,便稱大俠也枉然。
故吳班早就對馮刺史有結交之心。
更重要的是,他是漢家皇太后的族兄,乃是實打實的外戚,自然比別人更瞭解皇家對馮刺史的態度。
說句不恭敬的話,只要馮刺史不犯什麼大錯,那麼在丞相之後。
天子最為倚重的,恐怕非是丞相名義上的接班人蔣琬,而是有外戚之實的馮明文。
吳班身份特殊,在表面上與馮永沒有太大的利害關係,平日裡又與魏延與楊儀沒有太大的交集。
所以他自然沒有那麼多的顧慮。
反正老子又不靠你們二人吃飯,還怕你們不成?
日後的朝廷重臣,又年少有為,與天子年紀相當,現在不挺人家,還等什麼時候挺?
“丞相一向謀而後動,料事多有所見,如今這般說法,想必自有道理。”
“至於魏賊的舉動,究竟是不是受到了馮明文的影響,戰後亦可以加以印證,何須現在就議論不休?”
吳班這番話,明裡支援丞相,暗裡力挺馮明文,算得上是巧妙。
雖然在他心裡,對丞相的那些話,其實也是沒有多大把握。
但這並不是什麼要緊的事。
要是丞相說對了,那自是好不過,只是現在也沒辦法印證,多說無益。
要是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