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吳三國鼎足之前,魏國是唯一一個大規模屯田以恢復耕種的國家。
三國鼎立以後,季漢者是唯一一個舉國之力,集中民力物力修復、開拓前人留下的灌既工程的國家。
至於吳國,很抱歉,雖然也有過一些動作,但規模並不算太大。
到了現在,魏國已經丟失了屯田的優勢。
而季漢,卻依舊保留著丞相在時重視水利灌既工程的傳統。
畢竟當年丞相接手大漢的時候,只有西南一州之地,而且還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
在外戰爭慘敗,強敵虎視。
在內家家戴孝,人心浮動。
當是時,益州實是疲弊已極。
面對蜀地世家的蠢蠢欲動,朝廷為了在與地方豪右的博弈中掌握主動權,不得不想辦法掌握更多的錢糧。
治水復耕種,以廣賦稅,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如果說季漢是形勢所迫,那麼那一年的魏國,其實有著比季漢多得多的選擇權。
可惜的是,曹丕接手魏國以後,寧願徵發民夫開鑿運河,好讓龍舟能從洛陽直入淮水,方便他領著大軍遊街。
也不願意好好整頓曹操留下來的屯田客府。
以至於為曹操統一北方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屯田客府,在曹丕手裡居然變成了一種負擔。
待到曹叡登基,倒是喜歡搞土木工程。
不過方向是宮殿,而不是水利。
待季漢取得了隴右涼州,對關中形成俯瞰之勢後,曹叡想要補救,卻已經是來不及了。
手握屠龍術的馮鬼王,精準地看到了魏國天生潛在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他還知道這種缺陷將在未來造成什麼樣的歷史趨勢。
他所要做的,就是給這種趨勢添油加火,讓惡之果早些到來,反噬魏國。
漢吳兩國的結盟,可以不斷輪流出擊,讓曹叡根本騰不出手。
每每曹叡想要整合內部時,他就會發現,漢吳總是兩國掐著點出兵犯境。
特別是季漢對魏國的巨大壓力,讓曹叡不得不屢屢放棄革除國內弊制的打算。
反而是被逼得越發依賴世家大族。
可以說,魏國的實際分裂,洛陽與許昌的分治,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時到今日,漢魏局勢,已然翻轉。
更別說季漢除了水利灌既工程,還有新型灌既工具。
當年拿下隴右的時候,正好遇到隴右大旱。
那時馮都護留守隴右,造出了不少水車,積累了不少防旱經驗。
這些年來,已經從單純的高筒水車,發展出各類各樣的水車。
人力、畜力、水力,高筒、低筒、翻車,單組、多組……
窮有窮的用法,富有富的用法。
不管是哪種地形,總有一款適合你。
以三國時代的耕種水平和耕種面積,只要不是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
比如說像那種炎旱冒煙,萬里赤地的情況。
也就是說,只要河流裡還有水,那麼就不用太擔心抽不上水灌既。
而歷史上發明了龍骨水車的馬鈞,這個時候正在修築洛陽城的城牆。
馬鈞是不是真的在搬磚不知道,反正魏國太傅就是這麼說的。
只是不過怎麼說,魏國的底子也比吳國的要好上許多。
面對延熙三年的這一場春旱,許昌和洛陽,就算是拼光最後一點底子,總也能勉強熬下去。
但吳國就不一樣了。
豫章以東,主要是以建業為中心的丹陽郡和吳郡為主要產糧區。
但吳郡乃江東世家林立之地,便於灌既的上好田地,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