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代議制,所以在仰光市議會里有一兩個華人代表。
此時緬甸有一千五百萬人,其中華人有20萬左右,1930年至今移民過來的佔多數。
歷史上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府推行國有化與本土化政策,華人不再享有政治地位。
1964年緬甸推行國有化運動,許多華裔商人被迫離開緬甸,華人創辦的學校與報社都被迫關閉。1967年6月,緬甸還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排華暴亂,憤怒的暴民在仰光唐人街殺人放火,華人商店與住家被掠奪一空,許多華人丟了性命。暴亂蹂躪了好幾個城市。
由於緬甸推行歸化政策,職業限制政策,又取締華校與華文報刊,使華人謀生困難,紛紛加入緬籍。但緬甸的法律很嚴,只有那些在第一次英緬戰爭(1824)爆發前在緬甸居住的家庭成員才能取得公民權,其他人只能申請特別外人登記卡。登記卡持有人可以居住在緬甸,但不能享有與土著同等的權利。許多華人乃花錢買公民權證書。至今沒有加入緬籍的華人不到10%。
緬甸華人作為一個種族集團,並不像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那樣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在緬王時代,他們是純粹的商人,在英國殖民時代亦如此。但由於在戰前殖民政府推行種族代議制,所以在仰光市議會里有一兩個華人代表。在二戰期間,一些華裔特別是混血兒,積極同緬甸各族一起共同抗日,因此戰後當上公務員、技術員、醫生、軍官,但參政的華人仍鳳毛麟角。1962年奈溫軍人政權上臺後,華人從政受到限制。奈溫(秀貌)本人是混血華裔,其他還有革命委員會第二號人物兼國防軍副總參謀長昂季(陳天旺)、原緬甸總統山友(sanyu)、奈溫政權的功臣礦業部長尼尼博士、教育部長陳友才……等。華人對緬甸經濟的貢獻是很大的,華人利用自己的海外通商網路,幫助政府促銷農產品。
可以說華人在緬甸的地位從來沒有高過,國家強大時他們還能過個安穩日子,而到了近代他們的命運只能一次次被揉虐,隨時都可能飛來橫禍,他們就像螻蟻一樣的生活。
緬甸民族複雜,王九齡一個初來者要想控制緬甸只有依靠華人,此地資源,也將是秦國的根本。
2005年統計,緬甸已探明石油儲量達到32億桶,天然氣儲量達2。46萬億立方米。
緬甸除了石油還有有色金屬,金、銀、銅、鉛、鋅、錫、鎢、錳等有色金屬分佈很廣,從克欽邦北部一起到德林達依南部的麻力溫才有分佈,其中:金分佈於克欽邦馬科、夏都塞,實皆省班毛附近及撣邦孟密、葛魯一帶。銀鉛共生礦分佈於克欽邦東南部和恩梅開江沿岸,撣邦波頓,曼德勒省勃力、皎棲,克倫邦高魯都、迪恰亞,德林達依省的土瓦等地。錫鎢混合礦分佈於撣邦東枝,克耶邦莫契,克倫邦直通,毛淡棉及德林達依省的土瓦、墨吉一帶。鋅和錳分佈於撣邦南部。銻分佈於撣邦西北部、北部和東部、克耶邦、克倫邦一帶。撣邦波頓(包得溫)是一個多種金屬礦區,有金、銀、赤銅、鉛、鋅和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該礦區有井下工人近3000名。戰時礦井遭到破壞,1951年才得以恢復。克耶邦的莫契礦主要產錫鎢,其規模雖不如波頓,但鎢的產量居全國之首,戰前該礦生產了5500多噸錫和鎢,佔全國產量的一半,一半產於土瓦和墨吉。鐵分佈於恩梅開江上游、撣邦西北部、曼德勒東部。1961年6月,緬甸石油和礦物勘探公司與德國柏蘭格育公司在東枝附近的彬柏地區經勘探發現了一座儲量為6300萬噸的鐵礦,該鐵礦含鐵量為53%。緬甸煤的資源不太豐富,但在土瓦、英迪、瑞冒、撣邦南渡、葛魯、克欽邦一些地區、曼德勒以東地區、若開邦實兌以及德林達依的墨吉一帶,都有煤。1961年6月,在加里瓦發現了儲量為1。28億噸的煤礦。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