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明白。” 鑑真點了點頭,他神色依舊陰沉,渾身繚繞死氣,但眼中卻有光芒如火般微微跳動。 他聽得蘇午所言,便知蘇午之想。 今下蘇午說是留他在此,與他探討完整神韻修行之道——其實更是藉機向他闡述真正的‘圓滿之我’的修行,或有幫助他解脫今下困境的想法。 鑑真當然明白,蘇午為何突有此舉。 ——其實蘇午這般舉動,也並不算突然。 當時鑑真在渭河之畔,已經證明了自身,蘇午對他便放下了疑慮,所以有今下講說‘圓滿之我’修行法門的舉動。 “修行此般完整神韻之法的人,除卻你我以外,還有今在長安不良人館舍中做事的‘季行舟’。”蘇午再向鑑真說道,“你應是見過他的,或也曾聽聞過與他有關的事蹟。” “隋時已經有元皇大道主之顯赫聲名,傳其匯聚佛道巫三教修法,貧僧自是聽聞過的。”鑑真點了點頭,神色沒有甚麼變化,他接著道,“只不過,而今看這位元皇大道主,真實修行又太孱弱了些。” “這也是正常。” 蘇午道:“佛道二門盡出高手,將之逼至絕境。 其自身容納諸般厲詭,由此盡皆分崩離析,或為佛門所得,或為道門掌控,唯獨有一張麵皮承載著他的意識,令他能夠存留至今,重得新生——他能在自身崩解、諸多厲詭盡皆脫離的情況下,憑藉一縷意識借詭而生,留存至今——長老若無有此般執念根生於屍身之中,又是否能夠能如他一般,借詭而生,保留意識至今?” 鑑真垂下眼簾,搖了搖頭。 當下與蘇午言談之間,他終於隱隱能感知到那‘完整神韻修行法門’之真秘,藉助‘元皇大道主’的經歷,蘇午在他眼前輕輕推開了一扇門—— “你之完整神韻修行,與季行舟的‘元皇道法’修行,看起來似乎相似,其實天差地別。 他是以‘我’來修元皇之道,其當時雖能感應到天意神韻,但實不知如何駕馭此般神韻,只是憑藉模糊的感覺來修行——然而僅憑這模糊感覺來修行,卻讓他成功將性意留在了一個厲詭身上,借那厲詭留存至今; 而長老的完整神韻修行,完全是以身來印證天地,你或許亦曾探究過如何將自我性意留存在厲詭身上,留存在完整神韻身上,但你所做種種嘗試,最終無不失敗,亦因你嘗試記住那完整神韻的‘厲詭拼圖’,反而被那完整神韻磨滅去了性意,如今存身之內,只餘這‘斷滅鬼佛’的執念而已。 執念一消,鑑真於世間永不存在。 我這番推斷,不知長老覺得是否中肯?可有紕漏?”蘇午注視著鑑真,再向對方問道。 鑑真搖頭回應:“無有紕漏。 貧僧自身情形,恰如你今下所言——季行舟寄附性意的厲詭不滅,他即能借助那個厲詭,不斷復甦自我性意。 而貧僧不同,貧僧是以執念在駕馭這烙印了完整神韻的肉身。 一旦執念消散,這肉身便像一副甲冑一般,可以為任何人所用,這副容納了諸多厲詭的完整神韻身,卻復甦不出來貧僧的性意,蓋因貧僧不加甄別地承載那天意神韻,卻未想過將自心留在神韻之上。 此些絲差別,便會造成最終天差地別的結果。 這大抵便是你所說的‘圓滿之我修行法’與‘完整神韻身修行法’的異同?” 鑑真抬眼看向對面的青年人,他眼神有些遺憾。 若性意未曾消散之前,能聽到蘇午這番話,得到所謂‘圓滿之我修行法’,他今時或會有不同結局了。 但也或許結局仍無變化。 氣數更易,孰能料定? “是,卻也不是。”蘇午未置可否,眼神微妙,“我原也以為,兩種神韻修行法的根本不同,一如長老所說。 但而今每每想及自身當時初履‘天人交感之境’,感悟天意神韻的情形——我當時也並不曾懂得以我意來交融天意,以我心來馴服天心,這些道理,卻是我在以後的修行過程中,逐漸領悟得來的。” 鑑真微微一愣,隨後喃喃自語:“你當時初入神韻修行之道,與貧僧當時面臨情形,看起來也無不同…… 那最後又緣何會出現兩種不同結果…… 你之修行,變成了‘圓滿之我修行法’,而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