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搭棚的竹子,不過現在秧苗已經長成了,所以把育秧棚給拆掉了。”
在後世,育秧棚是用塑膠布做的。不過現在沒有塑膠布,張超也只能用比較笨的方法。給秧苗搭棚。
用竹子做棚骨,然後上面鋪上稻草。
這是比較笨的方法,晚上鋪,白天又得收掉。
稻秧白天得曬太陽,得光合。如果蓋死了,是育不出秧的。
雖然說這種辦法比較笨,但多花些人工,還是有用的。就靠著這個,張家的秧苗成功的渡過了寒流,長成了。
“育秧需要精心管理,挺累人的。但育過的秧移栽稻田裡,卻能讓收成大大增加。”
直接往田裡播種,那樣當然也行,但這種方式的產量會很低,透過選種育秧再移栽,產量能大大提高。不過如何育好秧卻很麻煩。
比如這一個棚,就麻煩的很,晴天陰天小雨天和大雨天,都有不同的開棚時間,對溫度的管控要求很高。
另外就是水,水也是關鍵,秧苗三葉以前,得灌平溝水,保持床土溼潤卻又不能水多,也不能水少了發白。
另外中間還得保持秧苗的肥力,中間得追肥幾次。
張超用的就是沼液當追肥,也可以用草木灰做追肥,但肥力差很多。
沒有肥,秧苗是長不好的。
“沒有想到,一個育秧就有這麼多門道。”太子點頭道。
“那是當然的,要種好水稻,不光育秧有這麼多門道,之前還得要經過選種,種好秧就好,秧好苗才好。種選好了,才能保證秧苗的發芽率。”
“你這種的是什麼品種?”
“糯米!”
稻穀一般分糯米和秈米、粳米三類。粳米短,秈米長,糯米粘。
糯米是釀酒和做糕點的好選擇,粳米秈米煮飯吃口感更好。張超種的是糯米,糯米價格比一般的粳米要貴。
“你這梯田一季畝產能達到多少?”
“四石左右吧,因為是頭一年,產量可能低一點。”張超笑著回道,一扭頭,卻看到李建成和魏徵一群人全都目瞪口呆的站在那裡。
“四石?有多少斤?”魏徵率先追問,石既是容積單位也是重量單位,不同單位數量是不一樣的。如果算容積,一石十鬥,稻穀和米的密度不同,十鬥稻穀是沒有一百二十斤的。
“四石,當然是四百八十斤。”一石一百二十斤,難道他還不知道?
“你說你這水稻田一季畝產就有四百八十斤?”魏徵聲音提高了許多。
“五百斤左右吧,應當是可以的。”張超對自己的水稻田還是很有信心的,這可是要精耕細作,還會大量施肥的水稻田,要是一畝產不到五百斤,那真是白瞎他那麼多時間了。
又是選種又是育秧又是移栽的,加上他給田裡施那麼多肥,溝裡的淤泥,砍的那些雜草灌木等燒的草木灰,還有一擔擔往田裡澆的沼肥,這施肥量,都快趕的上後世往田裡撒的複合肥、尿素、磷肥了。
再加上有足夠的水灌溉,一畝地五百斤,張超覺得並不誇張。又不是以前張家溝人種粟,粗放式管理,還缺少肥料,缺少水,當然產量不高。
張超可是記得,在明清時代,那時江南也沒有化肥,可他們用豆餅、糞肥、塘泥等肥田,兼之精耕細作,很多水稻田都能畝產四五石。
一家人就耕種那麼幾畝十幾畝地,全家人甚至天天撲在上面,沒有農藥沒有化肥,可人工除草,細心伺弄,比起後世那種隨便打打藥水灑點化肥就不管的耕作方式,可是用心多了。
只是在張超眼裡覺得挺正常的一個產量,卻讓魏徵等人認為張超在吹牛。
在灞上種水稻,你還敢說一季畝產五百斤,你怎麼不說一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