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秦國啊王上!列國將我秦國視為草原夷狄,非但不許秦國參與列國會盟,還一心想滅我秦國,若非商君我秦國早亡了”(1)
隗狀說的這番話,乃是他先前數番提過的陳穀子往事,亦是代代老秦人叮囑兒孫不可忘卻的屈辱往事,殿中眾人憶起秦國當年是何等貧、弱、卑、微,一時接連紅了眼眶,是商君救了秦國,正因如此,他們更不能任由王上毀了商君之法!
王綰見隗狀早已搖搖欲墜,忙伸手扶了他一把,解釋道,“王上,隗丞相言之有理,若無商君來秦獻計,我秦國危在旦夕啊”
殊不知,隨著隗狀這番話,嬴政腦海中也再次浮現出獻公孝公為興復大秦基業的艱難之路,遂緩緩念道,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犬戎,廣地千里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眾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2)
他念的,正是身處絕境的秦孝公親手寫的求賢令,自他歸秦觀摩過這封存放於宗廟的詔令原文後,便默記於心,十多年過去了,他從未忘記過先君之志,從未忘記過秦國當年被視為戎狄之奇恥大辱。
隗狀聞言又要接話,王綰擔心他激動之下心悸發作,忙勸住他,自己則順著君王的話頭道,
“王上,如此危難之際,是商君意識到我秦國最大之弊端,在於“國貧國弱”,弱國窮國之老秦人士卒,雖憑著一腔與國同生共死的悲壯勇氣在硬抗,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兵器不如人,戰馬不如人,在這場漫長的中原爭霸之戰中,僅有勇氣,如何能跟列國競爭?”
“他首先解決的,便是“窮”之大難題,商君深知秦國地處山間內陸,又無甚礦產鹽石,若要富國興兵,是走不了齊國“以商謀利”之路的,遂以《墾草令》率先從農業著手開啟變法是以,臣等懇請王上,遵守商君重農之道,勿要大興商道讓庶民四處奔走謀利,以致誤了春耕秋收之農時!”
《商君書》有言:民強則國弱,民弱則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
商君之法的重中之重,首在“戰”,而戰之根基,在“農”。抑商,為的正是“使民無得擅徙,令民歸心於農”。
他改稅收之法,收取泰半之重稅,一是為以舉國之力籌集軍糧,二是為與民爭利,讓民眾年復一年忙於解決溫飽,如此一來,民“無所於食,必農”。
而他的“道”,站在統治階層的角度,確確實實讓秦國獲得了強國之法寶利器。
大臣們齊聲含淚高呼道,“商君之法乃秦國立國根基,懇請王上勿忘商君之法,勿興商道,勿要強民啊!”
君王乍然念起這封為秦國求來救命稻草的求賢令,讓眾人皆是涕淚連連不止,一時殿中嗚咽聲四起。
桓猗抬起衣袖嗚嗚地擦著泉湧而出的涕淚,也顧不上再鉗制嬴仲雍了。
終於一躍而脫身的嬴仲雍,這回倒未再破口大罵,只流著淚感傷地面朝嬴政大呼道,
“政兒,政兒啊!你本是我嬴氏最聰慧、最有遠見之人,你既知若無孝公此令、若無商君助秦,我秦人早亡了,為何還執意違抗先君們世代相承的商君之法?難道,你將獻公孝公之志全忘了嗎?你將商君的大恩大德全忘了嗎?”
年輕的君王神色黯然搖首眺望著殿外,感懷道,“祖先字字泣血之言,嬴氏後人怎敢忘?商君椎心刻骨之大恩,秦國怎敢忘?此事,寡人一刻也不敢忘”
嬴仲雍見對方有鬆動之意,又上前一步,嘆著重氣道,“政兒,想來你並不知曉,我嬴氏一族遭受的屈辱,遠比秦國遭受的屈辱更久啊”
原來,嬴氏先祖乃黃帝曾孫顓頊後人伯益,因其與大禹一同治水有功,得帝舜親賜“嬴”之姓,又以帝女嫁其為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