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大家轉移話題說了一些開心的事,比如劉三貴今年要上學堂了。
劉大貴和劉二貴是真沒有讀書的天賦,再加上之前劉二壯家裡也沒有那麼多銀錢同時供三個人讀書。
所以當時就跟著村裡的老童生給起了個蒙,識了一些簡單的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至少出去做工或者是買東西不會被人騙。
而劉三貴則是比兩個哥哥天賦好些,被老童生誇讚了好幾次。
再加上劉玉兒他們走之前給劉大壯留下的銀兩,劉大壯把一大半兒給了弟弟,讓他送三侄子去讀書,這樣老劉家還能有個讀書人。
哪怕最後不能考舉人進士的光宗耀祖,要能考個秀才,不但見官不跪,還能免了家裡面田地的賦稅,在這十里八鄉的,也算是一個人物了。
就像村裡面的老童生,雖只是個童生,在村裡面也比普通人受人敬重。
村裡有事會找他商量不說,有讓他幫忙寫信或幫自家孩子啟個蒙教幾個字的,也不會讓他白教,基本上都會送一些米麵或者是雞蛋。
就是逢年過節的,這些學生們也會帶些東西去看看啟蒙老師。
所以讀書肯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是,再不行,在縣城當個賬房先生也好啊,比在土裡刨食強得多。
尤其是方家幾兄弟來過之後,他們更加堅定了讓孩子去進學的決心。
方家兄弟待人接物和村裡面的人就是不一樣,知道的也多,都敢千里迢迢出門來遊歷。
雖然有身上有功夫的原因,可也還是有見識,肚子裡面有墨水才行。
六二壯和阿花就是這麼覺得的,像他們家這三個兒子在村裡還好,到了縣城都怕他們被人騙了。
聞言劉玉兒也是滿臉的喜色,她跟三個堂弟關係本來就好,堂弟能出息了,她也高興。
她想著,等走之前再給二叔留下些銀兩,讓他好好培養三堂弟,以後也好光耀劉家門楣。
這一路上,每次一路過城池,方誌武都會給她一些銀兩,讓她買喜歡的東西,她除了買一些必需品,基本上都攢了下來。
劉玉兒不知道,剛剛進來提水的方誌武聽了這話,也在暗暗琢磨著,走之前怎麼給劉二叔家留下些銀兩。
以後真說不好能不能再來這邊,畢竟路途太過遙遠,他們這次是幾兄弟一起,加上青竹和鬧鬧,所以一路順風順水。
以後他們要科舉,他總不能拉著兄弟們往外跑,一個人帶著劉玉兒過來又不安全。
這二叔是玉兒父女的至親,就算父女倆跟著他們一起回到方家村,也會惦記這個親兄弟,所以他們好了,也能讓玉兒和岳父在方家村住著安心。
他們兩個可以說是想到一起去了。
不過也是他們多慮了,只想著分別在即,就沒想過他們方家村可是有小靈和鷹老大鷹老二它們,那可都是送信的一把好手。
直接告訴它們位置,到時候隔個十天半個月的就給送一趟書信,根本斷不了聯絡。
也是有挺長時間沒有見到小靈它們了,所以一時半會沒有想起來。
佳音倒是記著,卻不知道他們心裡所想。
到了巳時,來吃酒席的人陸陸續續的到齊了。
把桌子在院子裡和屋子裡分別擺好,院子裡是男人和孩子,老人和女人們在屋裡吃,陪著劉玉兒。
劉二嬸阿花的娘也來了,之前在六二壯那邊待著,剛剛和阿花爹還有兩個哥哥一起過來的。
阿花大嫂和婆婆嘀咕了幾句,老太太就看向了阿源的大女兒芳芳。
不著痕跡的打量了一遍,收回眼神朝著阿花大嫂笑著點了點頭。
阿花大嫂眉眼帶笑,之後兩人就坐在了阿源媳婦和女兒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