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都市言情>穿越到1976年成痞儒> 第308章 改革機遇,時不我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08章 改革機遇,時不我待 (1 / 2)

在工作室裡,凌晨泡著香茗,茶香嫋嫋。他悠然地躺在竹製摺疊的“懶佬椅”上,漫不經心地翻看著南方日報。突然,一篇報道緊緊抓住了他的目光,內容是關於大批偷渡逃港分子的討論:是否應對他們實施勞動教育?對於那些屢教不改、多次偷渡的人,是否要加重勞動教育的力度?

這報道像一把鑰匙,瞬間開啟了凌晨記憶的閘門,前世那一幕幕悽慘而又震撼的畫面在他腦海中如幻燈片般放映。他彷彿看到一批又一批內地居民,為了心中那一絲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毅然踏上偷渡去香港的危險之旅。深圳灣的紅樹林海灘,本應是一片寧靜美麗的自然風光,卻成了無數偷渡者的噩夢之地。那洶湧的海浪如同無情的巨獸,一次次將偷渡的小船拍碎,那些脆弱的身影被捲入大海,瞬間被黑暗的波濤吞噬,連求救聲都被海浪聲無情地淹沒。海灘上,時不時會有偷渡者的遺體被衝上岸,他們衣衫襤褸,面容憔悴,有的還緊緊抓著殘破的木板,眼中殘留著對生的渴望和對未竟之夢的遺憾。這片海灘,見證了太多生命的消逝,那是時代之痛刻下的深深傷痕。

凌晨深知,逃港現象是一個時代的痛點,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社會問題和機遇。從歷史角度剖析,這一現象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經濟因素首當其衝。新中國成立初期,內地經濟發展水平處於較低水平,尤其是20世紀50 - 80年代,內地民眾的生活堪稱艱難,平均月工資僅20元左右,大多數人在貧困線上掙扎。而彼時的香港,宛如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在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上疾馳,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人均Gdp高達2500美元,與內地形成了天壤之別。這種巨大的經濟反差,就像一塊強大的磁石,對內地民眾產生了難以抵抗的吸引力。

社會環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同樣深刻。香港擁有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那是一種與內地截然不同的氛圍。香港的多彩文化,尤其是影視作品中展現出的時尚、富裕的生活方式,像是一扇通往夢幻世界的窗戶,與內地相對單調、拮据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內地民眾透過這扇窗,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心中對那種生活的嚮往如野草般瘋長。

此外,當時香港的政策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逃港現象。在特定時期,只要成功抵達香港,就能獲得身份證,這一訊息如同在黑暗中燃起的一絲希望之光,儘管微弱且危險,但仍讓許多人不惜鋌而走險,抱著僥倖心理踏上這條生死未卜的偷渡之路。

面對日益嚴重的逃港問題,內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強邊境管控,增加巡邏人員和巡邏頻次,在偷渡高發地段設定更多的檢查點,試圖從源頭上遏制偷渡行為。同時,對於抓獲或者被遣返的偷渡者,會將他們集中關押起來進行勞動改造。這些勞動改造專案旨在讓偷渡者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透過勞動讓他們明白合法獲取生活改善途徑的重要性。在勞動改造過程中,組織他們參與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等工作,培養他們自食其力的意識。同時,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向民眾普及偷渡的危險性以及非法性,透過張貼標語、廣播宣傳等多種形式,讓民眾明白這種行為不僅對自身生命安全構成威脅,還會對國家和社會造成損害。在經濟上,政府積極探索適合內地發展的道路,加大對沿海地區的扶持力度,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努力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從根本上消除民眾偷渡的念頭。

20世紀80年代,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蒸蒸日上,有“東方之珠”的美譽,其人均Gdp是當時內地的700倍。那時,只要抵達香港就能獲得戶口,開啟新生活,於是,越來越多人想盡辦法赴港。1950 - 1980年短短30年間,約56.6萬人踏上這艱險的逃港之路。1980年,一群內地逃港者排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