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巴巴里諸國吸引了許多英國海盜,其中不少人曾在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女王手下作為私掠船船員活動,但在她的繼任者詹姆斯六世與一世(jas vi and i)治下,他們遭到冷落。
在英國,這些海盜被唾棄,但在巴巴里諸國,他們卻受到尊敬,且有安全的市場供他們補給和修理船隻。
許多海盜甚至皈依了伊斯蘭教。
1607年,基督徒對巴巴里諸國的一次著名行動由聖斯蒂芬騎士團(knights of sat stephen)在雅各布·因吉拉米(japo ghirai)的帶領下發動,騎士團洗劫了阿爾及利亞的博納(bona),殺死了470人並俘虜了1,464人。
這次勝利被紀念在佛羅倫薩皮蒂宮(pazzo pitti)的“博納廳”(sa di bona)內,由貝爾納迪諾·波切蒂(bernardo poetti)創作的一系列壁畫上。
1611年,來自那不勒斯(naples)的西班牙戰船,聯同馬耳他騎士團的戰船,襲擊了突尼西亞海岸附近的克爾肯納群島(kerkennah isnds),擄走了近500名穆斯林俘虜。
1568年至1634年間,聖斯蒂芬騎士團可能俘虜了大約14,000名穆斯林,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陸上襲擊,三分之二來自被俘獲的船隻。
愛爾蘭也遭受了類似的襲擊。
1631年6月,穆拉特·雷伊斯(urat reis)帶領來自阿爾及爾的海盜和奧斯曼帝國的武裝部隊,在科克郡(unty rk)的巴爾的摩小漁村(baltiore)登陸。
他們幾乎擄走了所有村民,將他們帶到北非過奴隸生活。
這些俘虜命運各異——有些人終生被鎖在船槳上成為槳奴,而婦女們則在後宮或蘇丹宮殿的圍牆內作為妾侍度過漫長歲月。
這些俘虜中,只有兩人最終返回了愛爾蘭。
英國也遭受了海盜襲擊。
1640年,阿爾及爾海盜襲擊了彭贊斯(penzance),俘虜了包括男性、女性和兒童在內的60人,使其淪為奴隸。
據稱,僅在阿爾及爾(algiers)就有超過20,000名俘虜被囚禁。
富人通常能透過贖金獲得釋放,但窮人則註定成為奴隸。
他們的主人有時會允許他們透過皈依伊斯蘭教獲得自由。
被俘的人當中,不僅包括義大利人或西班牙人,還包括前往南方的德國和英國旅客,他們都曾被囚禁一段時間。
1675年,由約翰·納伯勒爵士(sir john narborough)率領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與突尼西亞(tunis)達成了一項持久和平協議,並在炮擊該城以促使其服從後,與的黎波里(tripoli)達成協議。
---
海盜活動帶來的問題如此嚴重,以至於一些國家開始參與贖回奴隸的事務。在丹麥(denark):
“18世紀初期,所有教堂都系統性地進行募款,國家於1715年設立了所謂的“奴隸基金”(svekasse)。這筆資金透過對海員的強制保險金籌集而來。1716年至1736年間,這個機構贖回了165名奴隸。”
“1716年至1754年間,丹麥-挪威(denark-norway)有19艘船隻被海盜劫持,共計208名船員被俘,海盜因此對丹麥商船隊造成了嚴重威脅。”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海盜襲擊了地中海的美國商船。
然而,1777年12月20日,摩洛哥的穆罕默德三世(sultan o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