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其他小說>道德經帛書版感悟> 第72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2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1 / 5)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引言:

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帛書版《道德經》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永恆的智慧光芒。其中第七十二章,更是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處世之道。

老子所處的時代,風雲變幻,社會動盪。在這樣的背景下,他以超凡的智慧洞察世事,寫下了《道德經》這部不朽的經典。第七十二章,既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反思,也是對人們心靈的啟迪。

當我們翻開這一章節,彷彿能聽到老子穿越時空的教誨。它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揭示了人性的弱點與生命的真諦。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走進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二章,探尋那古老智慧中的寶藏,為我們的人生指引方向。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二章解讀: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當民眾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更大的危機就會來臨。這告訴我們不能一味地依靠強權來統治,否則必然會引發反抗。比如歷史上的秦朝,以嚴刑峻法統治百姓,徭役繁重、賦稅苛刻,百姓苦不堪言,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強大的秦朝也迅速走向滅亡。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不要逼迫民眾太甚,使其不得安居;不要壓榨民眾太厲害,使其無法安養生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在復國後,急於擴張,對百姓徵收重稅,大興土木,使得百姓疲憊不堪。文種勸諫勾踐要“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勾踐聽從了建議,減輕賦稅,與民休息,越國才得以逐漸恢復強盛。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只有統治者不壓迫百姓,百姓才不會厭惡統治者。漢文帝劉恆深知此理,他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自己也生活節儉。在他的統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開創了“文景之治”。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所以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現;懂得自愛,而不自我抬高。這裡強調了聖人的謙遜和內斂。比如孔子,他雖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總是虛心向他人學習。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種自知和自愛的品質,使他成為了萬世敬仰的聖人。

總之,《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告誡統治者要以民為本,不可濫用權力,同時也提醒我們每個人要保持自知、自愛,不驕傲自大,不追求虛榮。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二章譯文:

當民眾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大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讓民眾的居所被侵犯,不要讓民眾的生活被壓迫。只有不壓迫民眾,民眾才不會厭惡統治者。因此,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懂得自愛,而不自我抬高。所以要捨棄自見、自貴,而選取自知、自愛。

比如,在秦朝末年,秦始皇和秦二世實行暴政,對民眾橫徵暴斂、嚴刑峻法,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毫無畏懼之心。最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秦朝的統治迅速土崩瓦解。這就是“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的生動寫照。

再如,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深知“民為邦本”的道理。他輕徭薄賦,讓民眾能夠安居樂業。同時,他虛心納諫,有自知之明,不自我炫耀。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品質和政策,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這體現了“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理念。

還有,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在經歷了臥薪嚐膽的磨難後,成功復國。但他在復國後逐漸驕傲自滿,開始大興土木、窮兵黷武,不顧民眾的死活。最終,越國再次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