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引言:
在古老的智慧長河中,帛書版《道德經》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神秘而深邃的光芒。當我們翻開第七十九章,彷彿踏入了一個充滿哲思與啟示的奇妙世界。
這一章,承載著老子對世間萬物關係的深刻洞察。它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探討了和解、寬容與平衡的重要性。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矛盾與紛爭似乎無處不在,而第七十九章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衝突的視角。
老子以其獨特的智慧,提醒我們要以和為貴,化解怨恨,追求和諧共生。這並非是一種軟弱的妥協,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和境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爭執與對立之中,卻忘記了和解的力量。第七十九章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引導我們走向更加和諧、美好的未來。
它不僅僅是古老的智慧傳承,更是對現代社會的深刻啟示。在當今快節奏、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從《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中汲取智慧,學會放下怨恨,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共同構建一個和諧、包容的社會。
讓我們懷著敬畏與好奇之心,走進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去探尋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刻智慧,開啟一段充滿啟迪的心靈之旅。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以下是對該原文的大致解釋: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和解重大的怨恨,必定還留有餘怨,怎麼可以稱為善呢?
“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所以聖人執持著右契,而不以它來責求償還於人。(關於“執右契”,在古代,契有左右之分,右契通常由債權人持有,這裡表示聖人雖有債權但不追討。)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因此,有德的人司管契約;沒有德的人司管徹稅。(“徹”在古代是一種稅收制度,這裡用來對比有德和無德之人的不同行為方式,有德之人寬容像掌管契約那樣,無德之人苛刻像掌管收稅那樣。)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宇宙自然的大道沒有親疏,永恆給予善為道的人。(意思是天道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但善人能順應天道,所以常得到天道的幫助。)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解讀: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中,老子以深刻的智慧闡述了關於和解怨恨以及德與善的道理。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老子指出,即使去和解重大的怨恨,也必定會殘留一些餘怨。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兩個曾經有過激烈衝突的人,雖然在表面上達成了和解,但內心深處可能仍然存有芥蒂。這種餘怨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再次引發矛盾。就像一些商業夥伴在合作中出現重大分歧後,經過調解看似和解了,但之後的合作中還是會時不時地出現不和諧的情況。
“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這裡老子以執右契卻不責求於人來比喻一種高尚的品德。在古代,右契是債權人所持有的憑證。這意味著即使擁有債權,也不追討,體現了一種寬容和大度。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物,比如藺相如對廉頗的寬容。藺相如因“完璧歸趙”等功勞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屢次挑釁,但藺相如始終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與廉頗計較。最終,廉頗被藺相如的大度所感動,負荊請罪,兩人成為刎頸之交。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即使有“怨”,但以寬容之心對待,不責求於人,反而能化解怨恨,成就一段佳話。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德之人就像掌管契約卻不追討的人,而無德之人則像掌管稅收那樣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