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的部分內容分享: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十四章: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版《道德經》與傳世本在一些字詞和章節順序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討論和研究,對於更深入理解老子的思想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參考。如果你對具體某一章或某一觀點感興趣,我可以為你提供更詳細的解讀。
帛書版《道德經》和傳世本《道德經》存在諸多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篇章結構:
? 帛書版:分為《德經》和《道經》兩篇,且《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如帛書《老子》甲本與乙本的章次基本一致,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與通行本相反。
? 傳世本:通常分為八十一章,以《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篇章順序與帛書版不同。
? 文字內容:
? 具體字詞差異:存在大量字詞的不同。例如:
? 第一章中,帛書版“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傳世本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書版用“恆”,傳世本用“常”。
? 第二十一章中,帛書版“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傳世本“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中有情”與“中有精”不同,“情”更強調真實存在的情狀,而“精”側重於物的細微成分,將“道”往物化的方向理解。
? 整句表述不同:部分句子的表述有較大差別,意思也隨之有所變化。比如:
? 傳世本“大器晚成”,帛書版為“大器免成”,前者強調有成就的人需長期努力才能成功,是勵志的表達;後者更側重自然發展,不過多幹預,人才順應自然便能成才,體現了對人天賦及自我發展的重視,與前者意思相差較大。
? 傳世本“曲則全,枉則直”,帛書版是“曲則金,枉則定”,帛書版並非讓人委曲求全,而是傳達一種不同的處世態度和理念。
? 思想側重點:
? 帛書版:較多地體現了道家早期的思想風貌和特點,更強調對“道”的本原性、自然性的描述,以及對自然規律的遵循,突出“道”作為萬物根源和支配力量的地位,如在一些關於“道”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