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原文: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白話文: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裡,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常以安靜勝過雄強,因為它安靜,所以適宜處在下位。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以匯聚小國;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以被大國接納。所以,有的是大國透過謙下而匯聚小國,有的是小國透過謙下而被大國接納。所以大國不過是想兼併、養護小國,小國不過是想依附、侍奉大國。雙方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大國尤其應該謙下。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原文: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白話文:“道”是萬物的根源,是善人的珍寶,也是不善之人得以保全的依靠。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的尊重,高尚的行為可以贏得別人的讚譽。人即使有不善的行為,又怎麼能拋棄他們呢?所以擁立天子、設定三公,即使有拱璧在先、駟馬隨後的隆重禮儀,也不如安坐下來進獻這個“道”。古人為什麼把“道”看得那麼珍貴呢?不就是說有求於它就能得到滿足,犯了罪過可以得到赦免嗎?所以“道”被天下人所尊崇。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白話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務,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德來報答怨恨。解決難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想做大事要從細小的地方開始。天下的難事一定是從容易的事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細小的事做起的。所以聖人始終不貪圖做大事,卻能夠成就大的事業。輕易許下諾言必然缺乏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會遭遇很多困難。因此聖人總是把事情看得很難,所以最終沒有什麼困難。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白話文:局面安定的時候容易保持穩定,事情還沒有出現跡象的時候容易謀劃。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消解,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做好準備,要在還沒有出現混亂的時候就進行治理。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土堆積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人往往會失敗,過於執著的人往往會失去。所以聖人無所作為因而不會失敗,不執著於任何事物所以不會有損失。人們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在事情結束的時候也能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了。所以聖人追求別人所不追求的,不看重那些難得的財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彌補眾人所犯的過錯。以此來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敢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