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其他小說>道德經帛書版感悟> 第46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6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1 / 6)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引言:

在浩如煙海的中華經典中,《道德經》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更是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與思索。

這一章開篇便揭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太平,戰馬無用,被用於耕種;天下紛亂,連懷胎的母馬也要上戰場。這一鮮明的對比,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的治亂興衰,也讓我們不禁思考:道的存在與否,為何會對世間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人們往往在追求慾望的道路上迷失自我。“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以其睿智的目光洞察到,過度的慾望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不知足則會帶來無盡的災禍,而貪得無厭更是導致咎由自取的主要原因。

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反思自我,便能發現,真正的滿足並非來自於對外物的無盡索取,而是源於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正是引導我們迴歸內心,審視自身慾望,尋求一種平衡與和諧的生活狀態。

深入研讀這一章,我們彷彿能穿越時空,與老子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他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為我們揭示了人生的真諦,讓我們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一片寧靜的港灣。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夢想與成就的過程中,切勿被慾望所矇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以達到身心的和諧與滿足。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解讀: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啟示。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這兩句描繪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景象。天下有道時,戰馬退下來用於耕田;天下無道時,母馬在戰場生產。這讓我們聯想到歷史上的太平盛世與戰亂時期。例如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農業生產繁榮;而在五代十國等戰亂頻繁的時期,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鮮明的對比告訴我們,和平與穩定是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的基礎。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慾望是人類內心的一種驅動力,但過度的慾望卻可能帶來罪惡、禍患和災難。就像古代的一些帝王,追求無盡的權力和財富,勞民傷財,最終導致國家衰敗。比如秦始皇嬴政,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百姓怨聲載道,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知足是一種智慧,懂得知足的人,內心才能真正獲得滿足和安寧。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漁夫每天在海邊悠閒地曬太陽,一位商人路過問他:“你為什麼不去多打些魚,賺更多的錢?”漁夫反問:“賺更多的錢做什麼?”商人說:“可以買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然後享受生活。”漁夫笑道:“我現在不就在享受生活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知足並非是放棄追求,而是在當下擁有的中找到滿足,不被無盡的慾望所驅使。

在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在物質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不斷地追求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卻忽略了內心的真正需求。當我們被慾望所矇蔽時,生活變得忙碌而焦慮,失去了原本的快樂和寧靜。

讓我們從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