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其他小說>道德經帛書版感悟> 第38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1 / 9)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引言:

在華夏文明的智慧寶庫中,《道德經》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深邃而永恆的光輝。其中,帛書版《道德經》以其獨特的版本價值和歷史意義,為我們解讀老子的思想提供了珍貴的依據。此刻,讓我們一同將目光聚焦於帛書版《道德經》的第三十八章,開啟一段啟迪心靈的智慧之旅。

帛書版《道德經》誕生於遙遠的古代,承載著先哲對宇宙、人生、社會深刻的洞察與思考。第三十八章,猶如這座智慧大廈中的一間密室,其中蘊含的哲理和啟示,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領悟。

老子的智慧如同潺潺流淌的溪流,滋養著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第三十八章中,他的言辭或許看似簡潔,卻蘊含著無盡的深意;他的觀點或許初讀令人費解,但細細品味,便能發現其中隱藏著的關於人性、道德、倫理以及社會秩序的真知灼見。

走進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我們彷彿穿越時空,與老子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在他的指引下,我們將撥開迷霧,洞悉世事的本質,探尋人生的真諦。這一章的內容,不僅是對古代社會的深刻反思,更是對當代人類生活的智慧啟迪。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每一個字句,感受老子智慧的博大精深,領悟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之道,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解讀: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蘊含著老子對於道德仁義禮的深刻洞見,為我們揭示了人類社會價值觀念的演變與本質。

開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之人順應自然,不刻意去表現自己的德行,其德行是真正發自內心且自然而然的,所以是真正的有德。比如,孔子的弟子顏回,生活簡樸,一心向學,對仁德的追求並非為了向外彰顯或獲得讚譽,而是出於內心對於道德的純粹追求,這種不刻意的德行,才是上德。相反,下德之人總是擔心失去德行的名聲,刻意去維護和表現自己的德行,這樣的德行是表面的、形式化的,實際上是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德之人的行為是順應自然規律,不帶有任何功利性目的,自然而然地做事。而那些下德之人,他們的行為帶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就像一些企業,起初創業時,真心為了給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是上德的“無為”;但後來有些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惜犧牲產品質量、欺騙消費者,這種帶有強烈功利性的行為就是下德的“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具有上仁的人,他們施予仁愛是出於真心的本能,不求回報;而講“義”的人,他們的行為是為了履行某種義務或者責任,帶有一定的目的。比如在戰爭時期,許多醫護人員不顧自身安危,奔赴前線救治傷員,這是出於仁心;而有些人為了報答知遇之恩,為其主上衝鋒陷陣,這種行為更多是基於義的責任和承諾。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當人們過於強調禮儀規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