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間事了,朱允炆是用過午膳後回到考場的,那些答題的進士也是在皇宮用的餐,美名稱皇帝賜的‘御餐’。
有了上午的適應,下午明顯感覺這些學子們輕鬆多了,答題的速度也快多了。太陽即將落山,時間一晃就到了交卷時間,一眾進士們將自己的答卷小心的放置於桌上,等待風乾。
他們集體起身,向著坐在主位上的皇太孫行禮,而後在侍衛的帶領下,離開皇宮。禮部的官員將答卷收了起來,搬到了謹身殿,因為這些文章是皇帝要親自審閱批改的。
說是皇帝批閱,其實也就是皇帝的智囊團來批改,再將他們認為比較好的文章交由皇帝審閱,列出名次。重要的原因不是朱皇上懶惰,相反,朱皇上比任何人都勤快,區區百來份答卷,用不了幾天還是能閱完的。而是他文化水平有限,有些考生寫的之乎者也,他壓根就看不懂,沒辦法只能讓有文化的大臣們協助。
當然了,明中後期的一些皇帝,要麼沒什麼文化,要麼就是懶惰,形成一種依賴,將官員的任免和選拔基本都放任了,這也給了黨派之爭的發展基礎。
本來朱元璋還是準備照例讓宋濂、劉三吾等文人大才來閱,本來按理來說也是有方孝孺的,不過那鐵頭被朱元璋已經發配到甘肅當知府去了,磨練磨練此人性子,以後在朱允炆當家時再開恩召回,可堪大用,這就是朱元璋的心計,壞人他來當,仁君留子孫。
“皇爺爺,孫兒想著這考題既然是孫兒出的,那孫兒斗膽懇請皇爺爺,能否讓孫兒來閱此卷。”朱允炆說道。
“咋,你不嫌麻煩?”朱元璋本來想說你行不行,可一想到自家孫子那些詩詞,就連朝中的那些大儒都自嘆不如。
“不麻煩,我就是想著,那些文臣們,只看文章辭藻是否華麗,對內容重視不夠,咱們既然選仕,怎麼也得選出一批真正能辦事的官員,光文章寫得好有什麼用。”朱允炆對朱元璋倒是坦言相待,本來嘛,自家人。
“哎,你說對了,咱啊,也是最煩那些囉裡吧嗦的奏章,一件事兒簡簡單單三兩句話就能說清楚,他們非得寫上一堆廢話,顯得他們能耐似的。罵過幾次,人家還是如此,咱也不能因此就罰他們,也就只好作罷了。”朱元璋深有感觸的說道。
“不僅如此,最重要的是隻為考榜而讀書的官員,於政事確實不怎麼擅長,據孫兒瞭解,但凡有個災禍急事,他們輕則按部就班,不懂得變通,重則無法應對,胡亂指揮。往往導致事態擴大,不能從容處理。”朱允炆道。
“嗯,是這麼個道理。就像這次那北榜書生鬧事兒一樣,滿朝文武,沒一個能出主意的,唯一敢說的方孝孺,還給咱出餿主意。”朱元璋道。
朱允炆見有戲,趕緊趁熱打鐵,撩起衣服坐在朱元璋的膝下道:“所以孫兒就想著,這次由咱們自己閱卷,選出一批具有真才實幹的京官,加以磨練,日後必能為朝中棟樑。”
“呵呵,你這孩子,你想閱那就閱吧,咱還巴不得你能選出一批聽話幹事的官員呢,畢竟你也要充實一下詹士府了,之前朝中人員緊缺,給你的那幾人看你也不咋用,想來是不稱心意。”朱元璋笑道,寵溺的摸了摸朱允炆的腦袋。
“謝謝皇爺爺。不過孫兒擔心朝中大臣們有意見,是不是再跟他們商議一下。”朱允炆說出自己的擔心,其實不是擔心大臣們意見。而是他畢竟不是皇帝,這皇帝的事兒讓他幹了,那豈不是意味著他有些急不可耐,想要培養自己的勢力了?
“怕他們作甚,你這孩子呀就是心細,爺爺也活不了幾年了,這大明遲早都是你的,咱還巴不得你能培養一些用的順手的臣子,不然爺爺都不放心。正好這次,咱就直接指定你閱卷,他們哪個不服,作出幾首能超過你的詩詞咱看看,讀書人最怕丟人,哈哈,他們還不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