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邀請不到明船,這些國家卻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愚笨,卻又最有效的方法——他們派出船隻跟著鄭和的船隊。
既然你不來我們這裡,那我就去你們那,早都聽說了天朝大國的中土,一直沒有機會前往,這不就是現成的機會嗎。
鄭和對此表示很無奈,他一再強調自己先不回國,等回大明的時候定會帶上他們。
可是這些國家壓根兒不聽,誰知道你會不會偷偷溜回去,還是跟著保險一些。順便與其他國家也做做生意,聯絡聯絡,畢竟在以前想要取得聯絡可真不容易,那些海盜就是攔路虎。
鄭和見勸說不動,也就不再多費口舌。茫茫大海,又不是大明的,人家想要跟著遠航,自己總不能攔著吧。
就這樣,鄭和的船隊越走越龐大,船隻的種類、旗幟也紛亂複雜。有時候遇到大風浪,一些小國船隻扛不住,鄭和也會允許他們躲在自己大船的旁邊,暫避風浪。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後來經過幾次風浪的歷險,躲過國家的使船乾脆用繩子、鐵鏈等相互連線起來,這下可穩定多了,而且也不怕被風吹跑或被浪掀翻。
船隊一路南下,鄭和不斷的航行著,他的面容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不再俊美,而是充滿了滄桑。
先後到達了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各國展開交流,進行貿易,換取大明沒有的東西。
最後到達古裡,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
此時古裡是一個單獨的國家,古裡的國王與中土的關係較為緊密,他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進行朝貢,朱元璋之前也派人來過這裡。
這次鄭和出使,順便還帶上了朱元璋發放的詔書,也就是委任狀,承認古裡受大明的庇護,加強兩國關係。
因此鄭和特意在此停留了幾日,古裡王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同時也為自己舉行了授封儀式。鄭和作為大明使臣為古裡王主持了儀式。
歷史上,鄭和在到達古裡後就返程了。不過現在,顯然朱允炆不會只滿足於這裡,因為他所要尋找的東西還在更遠的南美。
而且鄭和也不會滿足,因為他還未到達他們民族的聖地麥加,這算是他本人的一個信仰夢想。
於是,在古裡待過幾日後,艦隊再次出發,前往遙遠的非洲大陸。此地距離南美很近,而且非洲與印度半島之間的海峽之地,西方來往的商船許多,這裡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到目前為止,鄭和已經出海近一年了,暫時就讓他在茫茫大海上探索吧,我們回頭來看看朝廷中的朱允炆。
自從鄭和離開後,朝廷又開始了一年的春耕。不同往年,今年的春耕沒有了往年的困難。因為朝廷大半年的貿易,購進了草原上大量的牛。
當然了,普通老百姓是買不起耕牛的。有人建議朝廷將這些耕牛免費分給百姓,以彰顯朝廷恩澤,惠澤百姓。
此話一出,朱允炆當場反對。不是朱允炆不體恤百姓,而是他深知這看似幫助的背後卻 蘊藏著巨大的危機。
相信大家都知道扶貧,也看過類似的影視劇,更有人或許在自己身上就經歷過。
最初的扶貧是給錢給物,結果越扶越貧,到後來反而形成了依賴性,不給錢的扶貧就不是真扶貧。並且好些人利用這項政策沒少撈好處,真正的貧者有被扶嗎?
朱允炆正是擔心這一點,他深知生活還得靠勤勞,正所謂扶貧先扶志。
因此,對於朝廷購進的耕牛,朱允炆的辦法是‘租’!
提及此事,當時在朝廷內外甚至還引起了激烈的討論,許多文臣儒生認為朱允炆是在與民爭利,有損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信。
“民間怎麼想,孤管不了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