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同的辦案效率很高,準確的說應該是朱家父子造孽太多,他們的罪惡之事罄竹難書,因此都不用差役查,事實就擺在桌面上。
洪武八年,假冒皇家奪人家水田;洪武十一年,強佔一戶女子,後女子被逼自殺;洪武十三年,與縣官勾結,逼迫劫掠外商銀錢;洪武十四年,當街強搶人妻,打死男子;洪武二十年,殺地主劉小德長子,斷其腿,勾結縣官紀福,侵吞宅院田傾......。
一樁樁慘案,一件件惡事均被翻出,有些就連朱家父子都記不起自己還曾做過如此禽獸之事。
朱元璋看著道同遞來的摺子,憤怒不已,他想不到在自己治下,自己朱家人仗著身份關係竟然犯下如此罪行。
可憐老朱同志一生都在想著如何讓百姓生活的更好,為此不惜背上屠夫的名頭殺掉可用的官員;不惜屢屢征戰,將敵人阻止在中原大地之外。
甚至忍著骨肉分離的痛苦,將自己的親生兒子們封往邊疆,只為守護大明百姓安危。
可他防的了北元、治的了貪官,卻沒想到自己竟然成為了百姓最無法安寧的‘障礙’,要不是自己的身份,朱家父子安敢如此無法,當地官員豈能無視他們,百姓何以不敢訴官。
不過道同雖有皇帝手諭,但在查案中涉及州府官員的,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畢竟一個非專業的偵查員去光明正大查案,能有多少收穫呢?
不過朱元璋早就預料到了,二虎這個特務頭子在卸任前發揮了一次專業,不出幾日便有數名涉案的官員落網,罪名大小不一。
怎麼處理呢?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卻遇到了阻礙,不是他心軟或徇私,而是被一個人阻止。這個人就是咱們的道同縣令。
道同為什麼要阻止朱元璋殺人呢?因為他正直、敬業。同時他是一個書生,是一個似方孝孺般的書生。
“皇上,既然有朝廷律法,那理應依律行事,死罪當層報三部會審,再上呈聖上審閱。如今皇上您憑藉皇權干預律法,與朝律不符,臣不敢苟同。”道同道。
“案子是你審的,咱就問你這些人依律該不該殺?”朱元璋問道。
“依律該殺!”道同面無表情說道。
“好,既然該殺,為何咱卻殺不了?”朱元璋道。
“時候未到、程式不合。”道同再次說道。
“你他孃的沒看到外面百姓嗎?他們就是等著看這些人人頭落地才安心,咱親自承諾的要為百姓誅殺他們,現在你讓咱食言嗎?”朱元璋氣道。
“百姓不懂法,情有可原;聖上知法而不為,於理不合,臣當勸諫。”道同道。
“你他孃的,咱殺個人還輪不到你來教訓,在敢多嘴,咱連你一塊砍咯。”朱元璋怒道。
“皇上就是殺了臣,臣也得說。臣子明知君錯,不能勸阻,當僅有一死。”道同摘下官帽,昂首跪地道。
現場氣氛緊張,藍玉看著這位年輕的縣令,似乎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只不過道同是為了國事頂撞朱元璋,而他嘛,則是私事,相比之下更有感觸。
“這個道同,怎麼這麼死腦筋,為一群該死的人惹惱上位,這不是自己找死嗎。”曹震小聲對馮勝道。
“誰說不是呢,這個娃我看著喜歡,一身正氣,是個好官兒,就是腦子比我們還死。不過他還真是膽大,一個小縣令竟然敢跟上位頂著幹,我們都沒那個膽。”馮勝說道。
說到此,二人不約而同的望向藍玉,心中暗道:“怕也只有這傢伙當年敢這麼幹。”
眼見氣氛凝重,在場之人都不敢大喘氣,朱元璋即將暴走,朱允炆適時的站了出來。
“皇爺爺息怒,容孫兒問他幾個問題。”朱允炆先是安撫朱元璋。
繼而對道同說道:“道同,你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