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過幾日便有聖旨下達,將責任全部推到了姚廣孝身上。大意就是朱棣被身邊奸人矇蔽,誤以為朝中真有奸臣要挾皇帝,救駕心切,不得不出兵勤王。
不過其自身也是有過錯的,削去燕王頭銜作為懲罰。其他人雖然都是聽命行事,但沒有及時為主上分憂,存在過錯,每人降職兩檔,以示懲戒。
至於朝中的奸人,也就是為朱棣通風報信的太監宮女,成了最大的替罪羊,被誅殺。
同時,對於戰死的將士,朝廷進行了撫卹。對於曹震、常茂等戰死的功臣,朱允炆分別贈文追封,對其家人特殊優待。
這樣的處理局中人都看得很明白,皇上徇私了。
不過這樣處理本就不是給他們看的,而是給百姓們看的。只要百姓相信,這就足夠了。
經此一事,朱棣自發上告,懇請皇上削藩,言及了藩王的各種利害。而朱允炆則推諉表示不同。
朱棣以自身為例,連續力諫多次,加上朝中官員這時候也進諫。一時間給人的感覺就是朱允炆不削藩才是不對的。
半推半就,朱允炆在眾人的‘以死相諫’中含著熱淚下達了聖旨,從今往後朝廷不再封藩;以前所封藩王地位不變,不過裁撤了藩王衛屬,對家丁僕從數量進行了嚴格規制。
藩王的世子們不再是鐵飯碗,不可繼承藩王頭銜。不過藩王的土地還是可以繼承的,畢竟棍子不能打的太狠。
當然,打了藩王們一個大棒,也得給點胡蘿蔔安撫一下。
在朱允炆的皇權‘力爭’下,從朝廷為藩王們爭取了利益,各藩王家中放開約束,可以開店、務農、經商,不受身份限制。
如果你嫌棄這些活苦,不願意動彈,沒關係。有喜歡軍伍的也可以參軍,不過職位級別比小兵也就高一點兒。
再不濟有文化的也可考取功名,或者在家辦個補習班之類。總之一句話,充分釋放藩王子孫們的特長,想幹什麼幹什麼,憑本事謀生計。
這讓那些除世子以外的各藩兒孫們很是擁護,本來他們從一出生就註定這輩子只能混吃等死,榮華富貴跟自己毫無關係。
老大良善些,他們還能被接濟一下,勉強混個小康。
要是世子老大摳搜狠惡,可就有他們受的,一大家子人每年只能靠朝廷撥的那點兒糧食果腹,啥也幹不了,只能頂著‘朱’姓,在別人羨慕的眼神中恓惶度日。
有人歡喜自然有人憂。對於各藩王來說就很不開心,他們從朱元璋那裡討了個封地,養了些僕人,每年再從朝廷中央領上補助,日子簡直不要太好。
現在被朱允炆這樣一搞,自己雖說沒了私兵,又減了僕從,可說到底還是藩王,家大業大,日子還是不錯的。
頭疼的是這份家業傳不下去。咱們中國人本就注重傳承,都希望自己辛苦掙下的家業有人繼承。
現在自己的兒子除了土地還在,其他都沒了,這不就成了典型的大地主了嘛。
後輩兒孫爭氣還好說,起碼富貴尚在。要是遇到不爭氣的敗家子,不出兩代人,這份家業就沒了,到時候窮的要飯都有可能。
相比於藩王的不樂意,藩王世子們簡直就是欲哭無淚。好端端的人上人,竟然到自己這就沒了。
以前地方上的官員哪個見了自己不得恭恭敬敬行禮,逢年過節禮物都收不完,平日裡為個非、作個歹,也都睜隻眼閉隻眼,無人敢管。
現在好了,沒了‘王爺’的名頭,自己就是個屁。甚至自己的兄弟們,有本事的都能混個官噹噹,比他地主的地位要高多了,才不稀罕世子身份。
所以,儘管各藩王心中都不悅,想要對抗朱允炆,回頭喊一嗓子,要去京師哭鬧,結果發現除了大兒子之外,其他兒子都冷眼看著他。